怒江桥名的时代记忆
怒江溜索改桥工程 怒江州交通运输局供图
2016年12月5日,怒江州在全省率先完成“溜索改桥”工程,只留下几对溜索作为怒江特色旅游项目,从此,溜索这一古老的渡江工具被永远锁进了历史的箱子里!
怒江州境内因有从独龙江、怒江和澜沧江三大水系及其177条一级支流,山险水急,沟壑纵横,严重阻碍着“三江”两岸群众的往来,长期以来依靠溜索或猪槽船渡江。溜索,在中国古代称为“撞”,傈僳语为“娄痕”,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在缺少过江桥梁的时期,怒江各族群众依靠溜索这一古老的渡河工具,征服天堑阻遏,1980年代最多,共有61对跨江溜索,因安全性很底,每年都会发生人、牲坠落江水的悲惨事故。
1959年8月竣工通车的泸水市跃进桥是怒江州第一座跨江汽车吊桥,但此后50年间,跨江桥梁建设进度非常缓慢,而且以人马吊桥和拖拉机吊桥为主,“过江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10年年底,福贡县拉马底村“索道医生”邓前堆过溜巡医事迹在全国引起轰动。2011年3月,经多方努力,《溜索改桥建设规划》联合编制完成,分两批将“三江”上的42对溜索改造成36座各类公路跨江桥梁,并在2016年全部改建完成,只留下几对溜索作为怒江特色旅游项目,从此彻底解决了“三江”两岸群众“过江难”问题,改善了州内路网结构,加快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脱贫致富步伐,也展示着“怒江无桥不成路”的独特交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