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枚党徽·一根拐杖·一个车间:此路恒为乡亲编织“不离乡”的幸福之路


全国自强模范、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恒底村共产党员此路恒,虽因小儿麻痹症致下肢重度残疾,却以“自力”为魂、以拐棍为杖,在党建引领下闯出一条民族文化传承与群众增收致富并行的道路。他不仅让傈僳族非遗服饰走向世界,更带动500余户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用数十年奋斗书写了边疆民族地区“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共富”的生动振兴故事。
以“自力”破局

“这个鞋面要出口尼日利亚,国外订单要求严格,下针必须精准,一公分5针,两厘米最少9针、最多11针。”在福贡县自力民族服饰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59岁的此路恒拄着拐杖,弯腰向新员工演示针法,声音洪亮、眼神专注。
8岁时,一场高烧夺走了此路恒正常行走的能力,却未磨灭他不服输的韧劲。生长在“傈僳族服饰之乡”赤恒底村的他,自幼浸润在民族服饰文化中,却眼睁睁看着传统服饰市场日渐惨淡、传承人寥寥无几。
他在传统土麻布织布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服饰款式、花样与配色,让老手艺贴合现代审美。很快,他做的服饰因兼具民族特色与实用性,在周边村寨打开市场。2013年,他牵头成立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手艺人聚集起来;2019年,合作社升级为国家级非遗扶贫工坊,“纱兰颜”民族服饰品牌应运而生。如今,公司已开发包括民族特色校服在内的30多种产品,年产能达4万套,产品远销缅甸、新加坡、泰国、日本及非洲尼日利亚。更难得的是,在招工用工中,此路恒始终优先照顾残障人士与困难家庭,让“自力”的火种照亮更多困境者。
以“拐杖”搭桥

“要不是此路恒大哥,我哪能既照顾家又挣到钱?”家住鹿马登乡布拉底村的余局花,提起此路恒满是感激。由于丈夫肌肉萎缩致残、孩子年幼需照料,余局花无法外出务工,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得知她的困境后,此路恒主动邀请她到作坊学做服饰,手把手教她缝纫技艺。如今,余局花已成长为公司经理、高级缝纫师,还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收入达7万至8万元,“有订单时月入五六千,日子踏实多了。”余局花高兴地说。

像余局花这样的受益者,还有易地搬迁泽福社区的残障居民尼义华。“身体残疾找工作难,去年来这儿后,不仅学会了技术,每月还能稳拿三四千块,现在我还是车间组长!”尼义华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深知残障群体与居家妇女的就业痛点,此路恒在社区党支部引导下,创新推出“工厂+居家”灵活就业模式,行动不便的乡亲可领原材料回家加工,完工后由公司回收;他还在福贡县城创办民族服饰、鞋子加工帮扶车间,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截至目前,他已先后带动50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其中60多户是残疾家庭,他用拐杖为乡亲们搭起了一条“家门口就业”的幸福路。
以“党建”护航

此路恒的创业路,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组织的护航。创业初期,赤恒底村党支部得知他缺场地,主动协调村集体闲置粮仓改造成生产车间,还减免3年租金,帮他省下启动资金;组织党员带头购买服饰,为家庭作坊打开销路。搬迁扩产时,福贡县委组织部就业组织化专班联合社区党支部,精准落实扶贫车间用地政策与用工补贴,还协调电力部门架设专线,解决了缝纫机群电压不稳的难题,让生产不受影响。发展关键期,专班又牵线搭桥,引入企业资源,促成跨国合作,不仅让产品走出国门,还新增150个就业岗位。
“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没有组织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此路恒始终铭记这份恩情。作为共产党员,他不仅带动增收,更以文化凝聚人心。他开办傈僳文教学班、土麻布工艺培训班、民族乐器弹唱班,让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组建赤恒底农民红歌合唱团,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翻译成傈僳语传唱,还斩获国家级文艺奖项。

如今,此路恒构建的“公司+非遗+就业+农户+互联网”模式,已形成“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文化反哺”的振兴闭环。在怒江大峡谷深处,这位拄着拐杖的共产党员,仍在继续奔走,计划带动更多闲置劳动力加入,让“自力”精神照亮更多边疆群众的共富路。(安格兰 吴兰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