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答好五问促增收丨贡山县:采摘有序 运输便利 销路通畅 铺展一幅草果产业“新画卷”
初冬,是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山林最热闹的季节。沟箐坡地,江岸山梁,处处是绿油油的草果地和忙碌的乡亲们。

高山密林,一袋袋红彤彤的草果“坐”上溜索,“飞”向生产路边;天空,一架架无人机吊着草果运往美丽公路;集镇加工厂,处处是机器的欢快轰鸣声。广袤的山林村寨,铺展着一幅“采摘有序、运输便利、销路通畅”的草果产业新画卷。
清晨,普拉底乡其达村还笼罩在朦胧的薄雾中,高黎贡山山腰沟箐的草果林早已人头攒动。村民怒正军和姐姐、弟弟三家组成的“家庭协作队”起早采收草果。“嚓嚓”的镰刀声中,一串串草果被装进袋子,在无人机的轰鸣声中快速运往美丽公路上。

“以前,草果丰收,我们既高兴又发愁。”怒正军说,高兴的是草果丰收,一家人一年的辛劳终有回报,发愁的是草果地大多在山林坡地,采收、运输太麻烦,全靠人背马驮,费时费力还费钱。
“现在,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带我们搞组化采收,几家人互帮互助,合力采收,运输有溜索、无人机,再高的山、再远的河边、坡地,几十分钟就运到公路边,再用车子送到加工厂。一百亩草果,四五天就采摘完了。”怒正军说,村里统一来收,他们只管把草果采下来,送出去,钱就到手,心里很踏实。

贡山草果地大多在江岸、河边和深山坡地里,如何把鲜果迅捷输送出山,是草果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
其达村西月各村民小组,草果采收季节,村民怒艳娟背着满篓的“红果果”快步走过崭新的生产便桥。怒艳娟是普拉底乡“草果女王”,450亩草果遍布山梁沟箐。谈起过去,她连连摆手:“那时候,百十斤的筐子压着,踩着石头过河,爬着陡坡下山,一趟下来腿都打颤。要是碰上连雨天,一个月也收不完,只能眼睁睁看着果子烂在地里。现在,政府帮我们修了生产路、生产桥和溜索,管理和采收都非常方便,十几天就完成了。”怒艳娟指了指生产桥和远处的溜索,“桥通路通,无人机来帮忙,效率高多了。”
果子运得出,更要种得好。在贡山县茨开镇芒孜村的草果实训基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被村民们层层围住。
“这根枝条太密了,要剪掉,保证通风透光……”这样的“理论+实操”现场培训,贡山县今年已在三个草果主产乡镇分三阶段密集开展,内容从优良品种选育到精细化管护到病虫害防治全覆盖。

“听专家讲,我才知道管护草果是一门大学问。要想让草果不得病,长得又大又饱满,得有技术。”普拉底乡咪谷村草果种植户曲燕兴奋地分享学习心得。“草怎么除,什么时候施肥,怎么样移植水冬瓜树遮阳,都有讲究。”
种得好是基础,卖得好才是关键。近年来,贡山县创新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农户”订单式组织化模式,将分散的农户凝聚起来。统一收购标准、统一定价运输、统一对接市场,彻底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独龙江乡农副产品特色庄园,一辆辆载满草果、载满种植户美好希望的货车鱼贯而入。过磅、登记,付现或扫码付款,草果种植户满心欢喜。
“1500斤鲜果,卖了7500多块。”孔当村村民木永林看着手里的现金,向妻子打电话报喜。“组织化采收好,运输有保障,还给奖补金,销售不用愁,我们就一心种好草果就行了。”木永林对今后的生产生活已有打算。“买当地培育的优质草果苗,逐年更换老旧草果,再增种十几亩草果,争取买一辆车子,把房子装修一下,把日子过得更幸福。”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望天收成”到“科技赋能”,贡山县通过“收购、育苗、培训、管理、运输”五大组织化工程的系统赋能,让小草果成为“金产业”,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22.34万亩扩展至2025年的34.74万亩,建成3个草果烘干厂,带动8530户农户25590人实现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李寿华 杨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