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杨波付:只要动得起,就把“摆时”教下去
在怒江大峡谷的青山绿水间,有一种歌谣世代相传,流淌在傈僳族人的血液里,它的名字叫作“摆时”。今年72岁的杨波付,用退休后二十余载的光阴,守护着这古老的旋律。他从社区唱到校园,从国内唱到国际,让生命的晚霞,因坚守与传承而绚烂夺目。
1953年出生的杨波付,与新中国几乎同龄。他亲历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民族文化从传承到蓬勃发展的历程。从小浸润在傈僳族“摆时、木刮、优叶”等民间艺术中的他,在2003年退休后,做出了一个决定:将余生全部奉献给民族的歌谣。

“我要把老一辈的文化传承下去,不要忘记。”杨波付的话简单而坚定,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每到周二和周四,怒江州老年大学的教室里总会准时传出高亢悠扬的歌声。杨波付作为摆时班教师,正一字一句地教导学员们。他教的不仅是旋律与歌词,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课堂上学唱的歌词大意,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共产党的领导下,怒江天天在变化。脱贫走上幸福路,美丽公路到我家……我们走进新时代,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摆时一班班长张晓珍感慨道:“杨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每个字、每个音都要反复纠正。他一句一句地教,这种耐心和细致,一般老师很难做到。”在她看来,班级里的学员早已亲如一家,“每次演出,只要有杨老师带队,大家都心情愉快、充满干劲地出发”。
退休二十余载,杨波付的脚步从未停歇。从社区分会秘书长,到实验小学的传承教学专家,再到老年大学的摆时班教师,到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术传承人、老年大学傈僳摆时合唱团团长……他就像一棵常青树,将生命的根系深深扎进民族文化的沃土,绽放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
最让杨波付感到欣慰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并喜爱上“摆时”。“我心里面很高兴!”杨波付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我原以为我们这个歌舞没人学了。现在一普及,学的人多了,在江东向阳桥头教的时候,人多得站都站不下!我就认为我们这个民族舞蹈要教下去、普及下去,大家都学、都跳,我就越教越高兴!要让世界晓得我们怒江人、怒江文化。”

杨波付的付出与贡献,也收获了一系列沉甸甸的荣誉:2011年,他参演的《木棉花开》荣获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金奖”;2016年,在第三届“舞动夕阳”香港国际艺术节民间交流赛中获三等奖;“最美志愿者”“优秀教师”“先进个人”等称号,更是他退而不休、发挥光热的最佳见证。
然而,在杨波付自己看来,所有奖状的分量,都远不及他肩上那份传承的责任。“不管什么,我的任务就是把过去老一辈的文化传承下去。”他动情地回忆道,“学员们跟我说‘你跳不动也要在着,用嘴巴教一下我们,哪里不对指导一下。’我就说只要我动得起一天,我就来,我就把老一辈的东西传下去,一直教下去!”这份朴素的承诺,是他二十几年来不变的初心。

“党引航程明若光,姊妹相逢缘韵长;总领雄才施善策,怒江焕彩岁华彰……”这首杨波付新编的“摆时”,既有民族文化的根脉,也有新时代的脉搏。教学之余,他依旧坚持在家创作新词,将新时代的感悟与党的恩情融入古老的调子,创作出一首首歌唱新生活的“摆时”,他的歌曲,正如奔流不息的怒江水,载着民族的记忆,流向更远的远方……(李福香 沙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