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政务服务 >> 正文
怒江州大型傈僳族歌舞《族迹·石月亮》火热公演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0日 10:42:44  来源: 怒江大峡谷网

  原标题:文化中国行丨怒江州大型傈僳族歌舞《族迹·石月亮》火热公演

  9月28日至10月3日,大型傈僳族歌舞《族迹·石月亮》在泸水市百花岭傈僳音乐小镇火热免费公演。场场爆满,观众好评如潮;掌声阵阵、叫好声不断。演员谢幕时,台下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好!”“太感人了!”“还想二刷、三刷!”……这场歌舞盛宴以燎原之势点燃全州观众的热情。

  强劲的跺足声中,《族迹·石月亮》拉开大幕,单人舞段先声夺人,引发观众无尽的联想和期待。

  《族迹·石月亮》以傈僳族迁徙史诗为主线,在浓缩的时空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以浓郁的民族歌舞为基础,结合“上刀山”“跨怒江”等壮阔场景,艺术地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一歌穿月千山应,万代传薪火不灭。《族迹·石月亮》的每一篇章都呈现了不同的核心主题。“从‘走回家’到‘爱如山’到‘石月亮’,三个篇章既讲述了傈僳族的迁徙史诗,也反映了他们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州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和艺术科科长李滢介绍,作品由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历时近两年精心创排,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八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中斩获两项大奖,并远赴上海展演,向全国展示怒江的文化魅力。

  舞台上,演员们身着精美的传统服饰,唱腔悠扬,动作传神。傈僳族人的豪迈飒气在热血沸腾的群舞中喷薄而出,舞步踏出迁徙的族迹;细腻动人的双人舞,是缠绵悱恻的爱情在时空中的具象化;独唱或如丝绕月轮,唱出悠扬婉转的小调,或似怒江击石,迸发铿锵有力的古老韵律。

  此外,该剧在人物造型、服装设计、音乐表达等方面,都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表达——比如,系统采录了“摆时”山歌、傈僳“刮克”舞等原生态艺术瑰宝;火把、石月亮、溜索等,成为舞台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的舞台设计、艺术创作和情感表达,使整部作品既根植于深厚的民族土壤,又焕发出强烈的现代艺术感染力。

  “我们要踩过刀山,踏过火海,往前走,往前走,不要畏惧,往前走,继续往前走……”随着演员们的深情演绎,观众仿若踏入时光隧道,见证岁月的流转与民族的成长。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每一个动作都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憧憬着明日的辉煌,让在场之人沉醉其中,心潮随着剧情的起伏而澎湃。此次公演活动吸引了近2000人次前来观看,“太精彩了”“很激动”“还想再看”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怒江人,能够看到我们本民族这么一个大型的原创歌舞,我非常激动的,同时我本来是个音乐老师,看到家乡的艺术发展,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观众丰润秋说。

  而观众尹相繁用‘激动’和‘欣慰’概括了观演心情,“在我们怒江的舞台上有这样的一场文化盛宴,我很激动,这是我们献给祖国最好的礼物,祝愿我们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作为一名退休的音乐教师,看见这样的一个舞台,看见这样的艺术新秀在成长,我很欣慰。”

  “能在家门口免费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真的很幸运。”观众杨芸惠激动地说,不同于以前看到的表演,整场演出就像一场恢宏的叙事电影,讲述着我们傈僳族儿女如何克服山高水急的艰难险阻,奔向美好生活,以及如何传承这一份精神。

  “此次免费公演,就是想激发本土观众的文化自豪感与认同感,让大家在熟悉而震撼的视听语言中,重新发现民族文化的深邃与瑰丽,完成一次深刻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回归。”李滢表示,日后他们将继续以艺术惠民为原则,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奉献给家乡父老,真正做到让艺术走向大众。(和倩 刘彪)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