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组团式”帮扶工作聚焦医疗、教育和产业增收致富等民生领域,帮扶成效“生生不息”。三年来,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紧抓政策机遇,从理念融合、实效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帮扶成效持续深化,将“上海经验”转化为“兰坪实践”。
先进理念“本土化”,推动上海模式“落地生根”
“现在,不论成人和儿童都可以做气管镜检查了,再不用长途跋涉去大理昆明了!”兰坪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和海燕感慨。2022年上海浦东新区帮扶团队带来的《兰医工作法》中,“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制度”让医院整体医护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帮扶专家手把手带教,如今郭水根专家带领的徒弟团已能独立完成肺癌、间质性肺病、呼吸衰竭等疑难危重症的检查及诊疗。目前本土医生能够独立开展新技术70余项,三四级手术量增长78.71%,“让大山里的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的美好愿景正成为现实。
在教育领域,县一中教师杨平将帮扶团队制定的《有效课堂实施方案》比喻为“教学指南针”,“以前上课总怕漏知识点,现在按‘课前—课中—课后’三步走,‘有效课堂’达标率100%。”2024年县一中在各类州县教学竞赛中斩获28项大奖。
“组团式”帮扶干部人才通过移植先进理念、制度与模式,紧密结合兰坪实际,提炼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制度成果。兰坪县人民医院创新制定包含59项制度的《兰医工作法》;县第一中学以“严、细、深、实”为准则形成《有效课堂实施方案》;县职业中学立足县域发展需求,编制《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手册》;科技特派团编印《兰坪县科技帮扶技术指南、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手册》,形成“制度固化、整体推进”的良性发展态势。
工作实效“扩大化”,推动先进制度“枝繁叶茂”
“真没想到,在镇上卫生院就能把手术做了,还是县里最好的专家来做,省了路费、省了住宿钱,家人照顾也方便!”接受完锁骨骨折手术的13岁彝族小朋友王宁的家属激动地说道。这一手术顺利完成,标志着已停滞手术业务长达18年的通甸镇中心卫生院,正式恢复了常规手术能力,此次的专家组带队组长正是“组团式”帮扶专家易诚青的“徒弟”罗学成,如今他已成长为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在“县级专家+乡镇医师”帮扶机制下,乡镇卫生院开启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新篇章。
兰坪县95%的土地面积是高山峡谷,种植业合作社238余家、养殖业合作社270余家,种养殖业离县城较远,遇到疫病等灾害时群众通常“束手无策”,科技特派团编印的《科技帮扶技术指南》便成了村民的“致富宝典”,里面包含了品种选育、疫病防控、科学饲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常用技术指导说明,实现从“束手无策”到“专家解题”的转变。
兰坪县通过构建“县域示范-乡镇辐射”的帮扶格局,在教育方面组建“名师工作团+乡镇教研组”的“团中团”帮扶体系,18名骨干教师结对9个乡镇(街道)的36名教师,通过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精准推广“有效课堂”模式;医疗方面建立“县级专家+乡镇医师”的帮扶模式,定期下沉乡镇卫生院,通过临床带教、病例讨论等推广“兰医工作法”。科技方面1个村选派1名县级产业发展技术人员,驻点开展科技特派团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工作,实现优质资源下沉、技术扎根基层的目标。
本地人才“专业化”,推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兰坪县创新实施“1+N”带培“星火计划”,通过“师带徒”“徒带孙”模式培养医疗、教育、农业产业等领域徒弟159名、徒孙81名。同步开展“N+1”研修“东游记”行动,选派173名专业人才赴上海全脱产学习。
县人民医院肾内科“师带徒”的故事尤为动人。2024年之前,县医院尚未开设独立的肾内科,众多肾病患者只能远赴外地就医。在上海专家顾惠芳的带领下,兰坪县医院组建一支肾内科专业医疗团队,她围绕提升临床诊疗能力、构建人才梯队两大核心任务开展工作,带培4名骨干医师,规范肾内科诊疗流程。一年半以来,共收治住院患者600余人次,接诊门诊患者1700余人次,肾脏病患者实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的肾病诊疗服务。
从黄浦江畔到澜沧江边,“组团式”帮扶正以制度创新筑牢发展根基,用人才接力激活内生动力。如今,这些先进方法和制度不仅在兰坪深深扎根,更像高山杜鹃一样,年年绽放新光,生生不息。
云南网记者 张梅焕 通讯员 和明珠 和天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