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街道: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 打造基层治理新样板
近年来,翠屏街道紧紧围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目标任务,在安置点社区探索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模式,持续完善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网格治理、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就业服务、文化惠民服务“五个体系”建设,让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实现“搬迁户”到“新市民”的蜕变,努力让搬迁群众过上幸福新生活。
党建引领强保障 民族团结谱新篇
翠屏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坚实基础,为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夯实组织根基。着力构建“双线五级”网格化治理机制,将搬迁社区下设的14个党支部、29个党小组,与9个小区长、93个楼栋长按职能互补原则整合融入网格体系,严格落实定期排查、动态管控、重点监测等机制,并深入开展“三个一”服务,协同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走深走实。深化党群互动交融新模式,积极将“三会一课”制度、主题党日、支部共建活动等与群众宣传教育相融合,有效提升群众的政治觉悟和公共素养。同时,秉持“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的工作思路,组建了以妇联、共青团、工会为主要力量的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创文固卫、助老扶弱等志愿服务活动,充分释放党建带群建的“乘数效应”。
基础设施筑根基 公共服务提质效
翠屏街道借助惠民利民公共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让群众在“家门口”“楼底下”享受优质服务,实现养老托育“离家不离社区”。2021至2025年,易地搬迁社区共投入资金2278万元,修建社区建设停车位50个、水沟3579米,污水管网改造4000米,提升改造群众文化舞台、休憩亭、室外监控系统等设施,维修一批墙面开裂、屋顶漏水、电梯故障问题,完成爱心食堂、全民室外体育健身设施、帮扶车间提升改造等惠民项目,进一步降低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成本。
幸福社区增信心 就业服务多举措
在永昌社区创建“幸福里”社区,健全“三分一站一平台”就业帮扶机制,创新新型劳务用工平台,构建起产业发展、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三方共赢格局,通过送岗到家、定岗培训、维权服务、矛盾调处等一站式服务,让返乡务工人员有活干、有钱赚,有效架起群众就业“连心桥”,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赚钱顾家两不误,收获了就近就业的幸福。2025年组织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11000人次,就业率达92%(已脱贫户达95.5%)。
爱心食堂齐发力 “一老一小”暖时光
为满足社区老年人便捷、舒适、优惠的就餐服务需求,创办永安社区、永泰社区“爱心食堂”,实行“集体经济+第三方”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普通价+特惠价+公益价”的灵活机制,构建“社区食堂+配送入户”的多层次助餐服务体系,做足“食堂+志愿服务”文章,办好社区老年人民生实事,把“爱心食堂”打造成老年群体的“幸福食堂”,成为服务群众的新纽带。“幸福食堂”累计为孤寡老人送餐33000余次,并积极承接社区居民红白事订餐服务,让“小餐桌”托起“大民生”,切实提高居民幸福感。
枫桥经验巧践行 “善治密码”护家园
以打造“五心网格”为主攻方向,抓实“暖心团”服务、“三室一中心”建设、创建民族团结示范等工作。融合网格化服务和“爱心积分”,建立网格员联系群众制度,依托94个网格及时反映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以永安、永昌、永泰社区“红色物业”为抓手,补齐纵向服务盲区。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物业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整合服务资源建立“暖心网格”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共产党员先锋岗”“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解决群众用水、用电、外墙脱落等“悬在头顶”的烦心事。以“五融合一共享”为目标,构建“警格+网格”联动一体化管理格局,普及应用“云综治”APP,做实“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保障工作。
综治中心多调解 矛盾纠纷共防治
依托综治中心建设,选任“五老二小”调解员、基层骨干自治队、专业法治队、工青妇、社工等德治队伍,运用“院坝调解”“火塘调解”等方式,着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化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2024年来,街道、社区累计走访重点家庭人群2万人次,开展普法宣传39场次,化解矛盾纠纷350多件。有效提升了社区“自治、自管、自防”能力,构建了“多元共治、风险共防、成果共享”的治理格局。(蜂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