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答好五问促增收丨石登乡: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近年来,兰坪县石登乡通过整合资源、多元种植、创新模式,以大豆玉米复合套种、粮药轮作、粮药套种等种植方式为抓手,走出一条稳粮与增收的特色发展之路。
玉豆复合 提质增效
曙光初透,这片位于沧江峡谷间的小格拉村板栗箐组复合种植示范田已经苏醒。玉米秆已长到两米有余,宽大的叶片在晨风中相互摩挲,发出沙沙的声响,曾经,如绿色地毯般填满玉米植株间的大豆已被采收,“粮豆双收”使同一块土地上的光、热、水、肥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村民李松祥说道,“以前一亩地只种玉米,只收一季,收入就千元左右,现在改变种植方式后玉米产量不仅没减,还多收一茬豆子,一亩地多赚了几百块,全程还有农技人员指导,我们老百姓也学得会。”
石登乡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通过示范带动种植面积240亩,乡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全程跟踪指导技术支持,推广关键技术,保障作物稳健生长。“一地双收”的种植技术,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极大限度地提升了单位面积土地粮食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效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
轮作生金 变闲为宝
初夏的澜沧江畔,晨雾如纱,谷川村凤川组的高标准农田里,30余亩当归苗圃在朝阳下舒展嫩叶,生机盎然,村民们俯身田间,分拣捆扎移植当归苗。冬春两季的中药材育苗田即将完成华丽转身,孕育的新一季“稻”路希望。
石登乡立足地域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探索“传统农作物+中药材”的轮作模式。在谷川村通过推行水稻收割后种油菜,油菜茬口期育药材苗的方式,一亩田巧打“时间差”,让“冬闲田”变身“四季田”,群众从中药材育苗基地土地流转及务工增收20万余元,亩均收益翻了两番。
立体套种 一举多得
在水银厂、仁甸河、大竹箐和来登村套种田,芸豆藤蔓已攀上齐人高的竹竿,繁密的叶片层层叠叠,织成一道起伏的绿墙,叶片下藏着淡雅的白花,在绿叶掩映中吐露着含蓄的芬芳。在白芸豆荫蔽的绿色华盖之下,另一重生命正在悄然勃发。巧妙套种于其间的矮杆中药材,依偎在豆架的阴凉里,构成了田间一幅立体而和谐的共生图景。高秆芸豆遮阴保湿,矮秆中药材抑制杂草,不同生长周期的中药材搭配种植,通过长中短结合、粮药结合的方式,风险控制能力也大大提升。
通过实施“高秆作物+矮秆药材”的立体套种模式,突破传统单一种植思维束缚,以玉米、芸豆为主要粮食作物保障粮食产量,木香、秦艽、当归等中药材为经济作物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实现土地的立体式、多元化利用。今年,石登乡木香与芸豆套种面积达200余亩,涉及农户30余户,芸豆亩产值2000余元,木香亩产值4000余元;秦艽、当归等中药材与玉米套种面积40余亩,涉及农户10余户,中药材亩产值4000余元。立体种植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复合种植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障粮食安全与提升农业生态效益的重要方式。下一步,石登乡将锚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继续探索更多耕地保护与利用的创新模式,为粮食安全注入持久活力,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张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