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黎贡山下的国门记忆
在云南西部高黎贡山的褶皱里,一座被群山环抱的小镇——片马,正以其独特的国门文化,向世界讲述着一段跨越百年的家国故事。这里曾是被列强觊觎的“未定界”,是边民以血肉守护的“抗英前线”,更是如今中缅边境开放交融的“幸福口岸”。岁月更迭中,片马的国门文化始终如高黎贡山的苍松一般,扎根边疆,蓬勃生长。
从“未定界”到“祖国门”:一段写满抗争与归属的历史长卷
片马,景颇语意为“木材堆积的地方”,地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西部,西、南、北三面与缅甸接壤,64.4公里的国境线如一条纽带,串联起千年边贸往来与百年家国情怀。
翻开历史档案,片马的命运曾因“边界模糊”屡遭波折。1894年《中英续议滇缅界务条约》将其列为“未定界”后,英国殖民者的铁蹄、日本侵略者的战火先后踏足这片土地。但片马儿女从未屈服:1911年,傈僳族头人勒墨夺扒率族众持弩箭与英军血战;1942年,景颇山民自发拆除驿道桥梁,配合中国远征军阻断日军补给线……这些抗争故事,如今都陈列在片马抗英纪念馆的玻璃展柜中——生锈的步枪、褪色的牛皮铠甲、斑驳的弩箭,无声诉说着“国土一寸不让”的信念。
1961年,中缅两国通过友好协商,片马、古浪、岗房156平方公里土地正式回归祖国。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片马口岸升起,3000多名边民眼含热泪:“我们终于回家了!”这段从“漂泊”到“归属”的历程,成为片马国门文化最厚重的底色。
多民族共融的“文化客厅”
如今的片马,既是“国门”,更是“客厅”。
走在片马的通村道路上,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舞步与傈僳族的“刀杆节”火塘交相辉映。8个民族、98%的少数民族人口,让这里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鲜活样本。
(褚玉强一家)
“我们从小就听长辈讲抗英故事,现在更懂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才是国门最坚实的屏障。”村民褚玉强说,他既是村里的护边员、民兵,也是义务讲解员,用景颇语、傈僳语、白族语为游客讲述片马的文化密码。
文化传承之外,片马的“红色基因”持续焕新。抗英胜利纪念碑前,国门完小学生们的入队仪式庄严神圣;驼峰航线纪念馆里,C53号飞机残骸静默诉说着“飞虎队”与边民共守蓝天的往事;“然门然”义警队的120名傈僳族、景颇族女性,用“放牛是巡逻,种地是站岗”的坚守,将“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传统延续至今。
“民族团结是片马的根与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欧梅英告诉记者,“我们把抗英精神、戍边传统融入村规民约,每年组织各民族共庆‘目瑙纵歌节’‘阔时节’,让孩子从小在文化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在村里很多家庭都有跨民族联姻,邻居间用三种语言打招呼是常态。”
从“边贸小站”到“开放枢纽”
清晨的片马口岸,中缅货车有序通关,两国边民们交易着日用百货;青年们正熟练操作着手机,将边疆特产直送中国内地和其他市场。片马口岸进出境货运量逐年增长,边民互市贸易额屡创新高,曾经的“马帮驿站”已蜕变为辐射南亚的物流枢纽。
发展的红利,正惠及每一户边民。片马村通过种植重楼、片马苹果,养殖土猪、肉牛,人均纯收入从2021年的1.6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近2万元;80后民宿老板用政府补贴改造的“山景房”,每逢节假日便被游客预订一空;年轻人在直播间里推销“高黎贡山野生蜂蜜”,让“边地好物”走向全国。
(片马苹果)
(片马农产品)
(片马集市)
“以前靠打猎种玉米,现在靠文化和贸易赚钱。”傈僳族老人勒麦三坐在自家庭院里,望着院外飘扬的国旗感慨,“国家强大了,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片马的发展,靠的是‘边’的优势,更靠‘和’的底气。”欧梅英指着口岸繁忙的货场说,“我们抓住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机遇,升级边贸市场、培训跨境电商人才,还为边民提供种植养殖技术。现在村民不仅守边护边,更能‘边贸富边’——去年又有好几家边民通过互市贸易买了新车,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山河作证,国门文化永传承
从抗英烽火到开放潮涌,从贫困山村到幸福口岸,片马的变迁是中国边疆发展的缩影。这里的国门文化,既包含“国土不可侵”的历史记忆,更承载着“各民族一家亲”的团结基因,以及“开放共荣”的时代追求。
站在16号界碑前,晨雾中的片马镇宛如一颗镶嵌在高黎贡山的明珠。国门前的五星红旗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时代边民手中,片马的国门文化,必将在守边、兴边、富边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