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怒江畔的“团结玉米”:一穗金黄里的民族共兴图景
怒江大峡谷的青山绿水间,金黄的傈糯玉米穗在阳光下闪耀着丰收的光芒。这穗承载着希望的玉米,既是汉怒联姻的“小家”纽带,更是产业共兴的“大家”实践。从高豪与和慧的跨民族家庭创业,到“党政引领+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产业模式,傈糯玉米以全产业链融合之势,在怒江之畔架起民族团结的桥梁。
2020年,昆明汉族青年高豪与福贡怒族姑娘和慧的爱情故事,在果科村谱写了新的篇章。作为农业科技创业者,高豪敏锐地发现了怒江低热河谷地带的气候优势。“这里的土地不仅能种出高品质鲜食玉米,更能让乡亲们增收。”怀揣着对妻子家乡的热爱,他与果科村党总支对接,将云南峡谷子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与资金引入怒江。
和慧作为怒族干部,深知传统玉米种植的局限。她主动请缨担任项目“宣传员”,走村入户用民族语言讲解“两季种植、兜底收购”模式:“每亩能多赚1200元,公司还免费提供种子!”夫妻二人珠联璧合——高豪以技术搭台,和慧以乡情聚力,将先进管理经验与怒族群众的勤劳智慧完美结合。2023年,怒江大峡谷傈糯玉米种植基地正式落地,首批300亩试点在果科村、瓦娃村铺开。
傈糯玉米的“两季种植”模式彻底改变了当地“一季玉米一季闲”的传统。高豪团队投入现代化设备,在果科村建成标准化加工车间,从采摘到成品不超过6小时的锁鲜技术,让怒江玉米以“鲜食精品”走进城市商超。“过去种大田玉米每亩收入不到800元,现在两季下来能赚近2000元!”脱贫户三纳妞在加工车间里高兴地说。项目带动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吸纳15名当地劳动力稳定就业,其中脱贫户占比超60%。
匹河怒族乡党委、政府以“千万工程”为抓手,多措并举:盘活原三峡公司援建的450平方米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优惠价支持企业加工;组织党员带头试种,由和慧带队赴外地考察取经;建立“保底收购+二次分红”机制,村集体提取5%加工收益用于公益。果科村的成功经验迅速辐射周边:不仅带动瓦娃村、知子罗村等加入种植,同时,形成跨民族、跨村社产业联盟。2024年种植面积扩展至500亩,产量达250吨,产值240万元。实现“企业盈利、农户增收、集体壮大”的三方共赢。
在果科村的加工车间里,呈现着这样一幅民族团结的生动图景:汉族技术员俯身调试设备,手把手指导傈僳族青年操作要领;身着怒族传统服饰的妇女们手指翻飞,金黄的玉米在流水线上跳跃成行。汉语、傈僳语、怒语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动人的乡村振兴协奏曲。如今的果科村加工车间里,汉族技术员指导着傈僳族工人操作设备,怒族妇女在流水线上分拣玉米,不同民族的语言交织成和谐的劳动乐章。“从昆明小伙到怒江女婿,这片土地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高豪深情地看着妻子,眼中闪着光,“带着乡亲们蹚出这条致富路,是我对和慧、对这片土地最深的承诺。”妻子和慧接过话茬,笑意盈盈:“你看车间里这些笑脸,傈僳族兄弟、怒族姐妹、汉族伙伴,大家汗往一处流、劲往一处使。”
从汉怒联姻的“小家”到产业共兴的“大家”,怒江之畔的这穗“团结玉米”,正书写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时代答卷,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庞兆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