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陈哲与兰坪的故事:守护普米族文化血脉的赤子之歌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0日 16:29:35  来源: 兰坪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陈哲与兰坪的故事:守护普米族文化血脉的赤子之歌

  2025年5月14日,云南昆明传来噩耗,中国著名词作家、音乐人陈哲因病离世,享年71岁。消息传至滇西北高原兰坪的大山深处,普米族人的歌声化作呜咽,箐花甸的溪流也似低徊。这位用半生心血守护普米族文化的“异乡赤子”,将生命最后的乐章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微信图片_20250516154108.jpg

  初遇:群山深处的灵魂震颤

  2002年,陈哲寻着对民族文化的痴迷踏入兰坪。彼时的他,已是华语乐坛举足轻重的名字——《让世界充满爱》的温暖、《黄土高坡》的苍茫、《同一首歌》的隽永,早已刻入几代人的记忆。然而在普米族火塘边,当羊头琴拨响千年古调,羊皮舞踏出大山的节奏,这位见惯繁华的音乐人却被最原始的“普米土风”撼动着他的灵魂。他知道,那些口耳相传的史诗、草木染制的麻布、象征民族团结的“搓蹉”舞步,正随着老艺人的离去悄然消逝。“文化的根脉若断了,便再也接不回来。”陈哲背上行囊,扎根深山,开启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文化苦旅。  

微信图片_20250516154113.jpg

  守护:从抢救记录“土风”传承

  他踏遍怒江兰坪的高山峡谷和普米村寨,只为记录下濒临失传的普米族史诗《创世纪》,月夜下的打麦场上,他与兰坪当地村民共舞“醒鹰蹉”,将舞步节奏编写成现代乐谱。面对“传统文化无用”的质疑,他独创“活化传承”之路,组建普米传统文化传习小组,请八旬歌者教授少年吟唱;将古调融入现代编曲,让普米族的《龙跳舞》在法国、奥地利、英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充分展现了来自东方的古老文明。  

微信图片_20250516154115.jpg

  共存:音乐为桥,心灯照路

微信图片_20250516154058.jpg

  陈哲在兰坪发起了“土风计划”,坚持“普米人的文化主场该由普米人自己点亮”。他带着村民将祭祀歌舞搬上北京舞台,谢幕时却退到幕后抹眼泪,他说:“看,我们的歌舞能让世界流泪。”二十多年间,他为了“土风计划”筹措资金,自己住木楞房、吃荞麦粑粑,只为兰坪普米族民间艺人们建立音视频传承档案。普米人唤他“陈老师”,孩童们却亲昵地叫他“阿哲爷爷”——他总在兜里揣着山果,笑着听孩子们用跑调的普通话唱新编的歌谣。  

微信图片_20250516154053.jpg

  永生:山魂不灭,薪火长明

  陈哲离去那日,兰坪的云雾格外低垂。传习小组的学员们为他点燃了油灯,含着泪唱着陈哲老师为兰坪人创作的普米族歌曲。曾经羞于开口的放羊娃们,通过多年的学习,如今已是普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继承了陈哲老师的衣钵,延续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之路。陈哲老师给兰坪人留下的不只是一首首动人的普米曲调,更多的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提升了兰坪人对文化的执着和自信,当年,他翻山越岭,驮着录音设备,录下的歌曲而今仍在山间回荡,飞走的鹤留下了翅膀,离去的人却留下带不走的灵魂……

微信图片_20250516154051.jpg

  陈哲老师曾经磨破的登山鞋、写满音符的笔记本,那是“守护文明的火种,不是挽留落日,而是等待朝阳。”当《土风计划》的年轻团队带着普米古歌走出国门,当海外游客循着“文化地图”探访普米的古老图腾,陈哲的身影仿佛从未远去,他化作云岭深处的风,托起普米文化的翅膀,在时光长河中永恒翱翔。  

微信图片_20250516154106.jpg

  陈哲先生,愿您长眠在您深爱的群山怀抱,听永恒的土风,弹奏生生不息的峡谷回响。(刘明 李长秀)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