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沃柑坐上无人机 科技助农提效率
春分节气刚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六库街道六库村的300多亩特色水果种植基地里,已挂果的80亩沃柑迎来采摘季,预计产量达200吨。连续几天来,新鲜采摘的沃柑坐上无人机,精准地从果筐“飞”到车厢,踏上运往州外的旅程。
红色的塑料袋系在一根细棍上,车向前举起棍子朝天空摇了几下,不一会儿,头顶就传来农业无人机机翼的轰鸣声,一根吊绳缓缓降落到车面前,他熟练地抓住吊绳,将保险扣解开后,又迅速而准确地将装满沃柑的果筐稳稳地挂在吊绳上,再扣好保险扣,果筐立即腾空而起,向着沃柑收集点飞去。基地里,一筐筐新鲜采摘的沃柑正等待空中运输。
“做梦都没想到,以前是人背马驮、公路运输的方式,现在又加入了无人机运输,科技的发展,真是太快了。”“指挥”无人机吊绳落点,并将一筐沃柑吊装升空后,六库街道瓦姑村禾木坪组村民车向前向记者感慨道。
在无人机飞手的精准操控下,大约30秒钟后,果筐降落在等待装车的平地上,几名工人立即进行初步筛选后,又将商品果装上车。一趟无人机来回,采摘好的100斤沃柑就从地里“飞”到了车上,而这个时间仅有短短的30秒钟。
“100斤沃柑需要两个人背,一个来回差不多要30分钟左右,无人机一趟就能吊运,来回就在30秒到40秒之间,”无人机飞手汤成旭告诉记者。
近年来,六库村结合实际,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2020年开始建设特色水果种植基地300余亩,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由怒江富邦经济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管理。2021年,基地引进了节水灌溉系统,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基地建设以来,累计用工人数超过3200人次,每年发放务工工资60余万元。
今年沃柑迎来丰收,橙黄的果实沉甸甸地挂满枝头,由于基地坡度较大,采摘点和运输点距离最远的近3公里,且都是陡坡,人工背运费时费力。合作社首次采用无人机吊运,运用科技代替人力完成背运的重活。连续三天,分别能承载130斤的两架农业无人机在预设航线内轻盈起舞,60吨新鲜采摘的沃柑从枝头直达车厢,大大提高了采收、运输效率。预计10余天完成采收、运输。
“人工背运,一天最多就是三吨,现在用无人机运输,太省时间了。我们要抓时间,让鲜果尽量提前一天能走一车就走一车。”怒江富邦经济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代星辉说,这些沃柑先运往江西省,经过筛拣加工后运往新疆等国内市场和俄罗斯等国外市场。(胡陈兰 刘薇薇 邓正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