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和我的家乡 | 百桥飞架“三江” 共赴幸福时光
夜幕下的怒江通达桥 泸水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每当夜幕降临,中交怒江连心桥、通达桥上的霓虹灯就不断变幻着迷人的图案,使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主城区散发出令人愉悦的生活味道,这种味道让人渐消杂念,心归于静,甘愿沉醉其间。
中交怒江连心桥
一座座大桥飞架于怒江之上,它们像一根根毛细血管,联通了江东、江西分隔着的城区,活络了小城的脉搏,让小城充满了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怒江州境内有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三江”及170多条支流和无数溪流,江河纵横、山高谷深,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为了征服自然,因地制宜,使用竹、木、石、砖、铁等建筑材料架设溜索、藤篾桥、木桥、悬桥、石桥、铁索桥,使天堑、山谷、溪流、江河不再成为阻隔,后来又建成了板桥、拱桥、廊桥等各种不同结构的桥梁。因桥梁类型很多、很全,怒江也被誉为“桥梁博物馆”。1929年,当时的兰坪县(现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县长吴崇基倡议建设营盘澜沧江江东铁索桥,该桥耗时10年零5个月,于1941年建成,可供人马通行,这是怒江州境内第一座跨江大桥。后因澜沧江水电开发,该桥被改建为永久性跨江大桥;1931年,六库土司第11代孙段承钧倡议在怒江上建铁索桥,因资金困难又改为浮桥,于1939年春节前建成,但在当年七八月份江水上涨时被冲毁。此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怒江州境内的怒江、澜沧江和独龙江上就再也没有建过桥了。
渡江工具猪槽船
在缺少过江桥梁的时期,怒江各族群众只有依靠溜索这一古老的渡河工具征服天堑。怒江的溜索在方便两岸各族人民往来和交流的同时,也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如1942年6月至9月,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及交通运输队7000余人从缅甸撤回祖国时,就是靠篾溜索顺利飞渡怒江回到内地的。1956年8月27日,怒江州第一条公路瓦(窑)贡(山)公路正式动工新建,代号为S228线,途经保山瓦窑、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漕涧和怒江州泸水县(现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3个县,标志着怒江州公路建设从此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修建瓦贡公路时,在怒江上先后修建了4座跨江公路桥梁:跃进怒江吊桥、碧福怒江吊桥、向阳怒江吊桥和茨开怒江吊桥,这些桥梁的设计师、工程师和施工队伍都来自内地,通过他们悉心地传、帮、带,为怒江培养了一大批公路和桥梁建设人才,为后来加快交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碧福怒江大桥
福贡县上帕镇三桥同框
2010年年底,福贡县拉马底村“索道医生”邓前堆过溜巡医事迹在全国引起轰动。2011年3月,交通运输部领导在深入怒江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委托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怒江州人民政府联合编制完成了《云南省怒江州怒江、独龙江、澜沧江2011年—2013年溜索改桥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决定对全州42对跨江溜索进行溜索改桥,彻底改善“三江”两岸群众过江难问题。2013年,规划中确定的第一批18座“溜索改桥”项目按计划如期完成,使群众“过江难”问题得到了较大缓解。201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怒江州整州帮扶工程”,打响了全省脱贫攻坚“上甘岭”战役,其中,把帮助怒江改变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面貌作为重中之重,继续帮助怒江实施“溜索改桥”工程,全州“溜索改桥”攻坚战开始攻克最后的“堡垒”。2016年12月,怒江州在云南省率先完成“溜索改桥”工程,将42对跨江溜索改造成36座可供车辆通行的大桥,只留下几对溜索作为怒江特色旅游体验项目,从此,溜索这一古老的渡江工具被永远锁进了历史的箱子里!
独龙江白来感恩大桥
在怒江、澜沧江和独龙江“三江”上修建各类桥梁的过程中,留下许多值得永远记住的历史时刻:位于泸水市登埂温泉附近的跃进桥1959年8月竣工通车,是怒江州境内在怒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钢索柔性汽车桥;1991年8月竣工的兰坪县甸尾澜沧江倒张拱钢索汽车桥是世界首创;1991年3月建成通车的六库怒江大桥是怒江州境内第一座永久性跨江汽车大桥,桥型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主跨154米,为当时国内最大、亚洲第二;2015年1月建成通车的怒江通达桥桥型为独塔钢索面斜拉桥,是云南省此类桥梁中的第一座;2020年12月建成通车的保(保山)泸(泸水)高速公路勐古怒江特大桥全长1333米,是当时云南省跨径最大的钢箱梁斜拉桥……
保泸高速勐古怒江特大桥
沧海桑田,家乡巨变。如今,走进秘境怒江,不论是穿梭于怒江大峡谷、独龙江峡谷和澜沧江峡谷的谷底,还是在高黎贡山、碧罗雪山登高远望,各式各样的跨江桥梁始终不离您的视线。160座各类桥梁飞跨“三江”,它们与滔滔江水为伍,与巍峨大山为伴,一桥一景,承载着怒江人奔向文明和富裕的幸福时光。(新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