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龙织女编织“七彩生活”
编织独龙毯。妮玉才 摄
春日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云雾缭绕,桃花盛开,碧绿清澈的独龙江水从“桃花谷”缓缓流向南方,美轮美奂。
一场春雨过后,记者乘车从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向北行驶30公里至龙元村风雨馆时,被眼前的热闹景象深深吸引。
风雨馆里,100余名独龙族织女在金春花等4名老师的指导下,全神贯注地放线、绕线、织独龙毯,十分忙碌。一条条七彩独龙毯逐渐成型。
独龙族被称为“织彩虹的民族”,其民族服饰独龙毯色彩斑斓,犹如一道流动的彩虹,是独龙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象征着独龙族群众多姿多彩的生活。去年,独龙毯制作技艺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为了传承和发扬独龙毯手工编织技艺,拓宽独龙毯价值转化路径,让老手艺绽放新魅力,连日来,省、州、县人社部门,贡山县委、县政府,独龙江乡党委政府协同发力,在龙元村联合举办独龙毯手工编织技能培训班。培训期间,来自献九当村、龙元村、迪政当村的独龙族妇女每天早早来到龙元村风雨馆,学习独龙毯手工编织技艺,练强“手上功夫”。
“培训班实行手机打卡制,参训学员都很认真,未出现迟到早退的情况,且年轻的学员特别多。”培训班工作人员胡洪雨告诉记者,独龙族妇女同胞从小耳濡目染,都有一定的独龙毯手工编织基础,此次培训在巩固独龙毯手工编织老技艺的同时,向独龙族妇女同胞传授独龙毯手工编织新技术。金春花就是独龙毯手工编织新技术的传授者之一。
作为一名地道的独龙族妇女,金春花的“新技术”从何而来?
金春花告诉记者,她的“新技术”来自上海,是东西部帮扶结出的“硕果”。在我州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自2016年起,上海素然服饰有限公司在前期到独龙江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每年都邀请金春花和其他两名独龙族妇女到公司学习15天至1个月,让她们在学习了解公司织布流程的同时,系统学习先进的手工织布技艺,特别是织布前的配色技巧。
“配色是编织独龙毯的关键环节,公司每年的配色方案都不一样,都会根据当下流行的颜色进行科学调整。而我们独龙族妇女在没有学习相关知识前,都是根据各自的喜好进行配色,不仅颜色单一,也不太美观。”金春花说。通过到上海学习后,现在她们编织出来的独龙毯的颜色有素雅的,有艳丽的,都比较美观大方,且使用的材料也从之前单一的麻线增加了棉线、羊毛线等,织出来的独龙毯,质地柔软,手感光滑,深受消费者青睐。
更让金春花觉得学有所获的是,她们外出学习后,不仅提高了独龙毯的编织效率和质量,也为独龙毯的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通过学习,我们的编织速度有了很大提升,以前编织一条独龙毯最快也需要15天,现在最快时只需三四天。同时,公司每年给我们下订单,且订单一年比一年多。去年公司下了300条的订单,今年是600条。”金春花高兴地说。一条长4米、宽45厘米的独龙毯的价格为200多元,一条长8米、宽45厘米的独龙毯的价格为400多元,许多独龙族妇女同胞通过编织独龙毯实现了增收。
今年21岁的献九当村村民龙心怡,去年帮公司织了5条独龙毯,共有2000多元的收入。她也是此次培训班中最小的学员。培训中,她学得格外认真。“今年订单多,我应该可以织更多独龙毯,且编织技艺提高后,收入只会越来越多,所以我要学好学精编织技艺。”龙心怡坚定地说,“学会编织技艺后,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有蒸蒸日上的好日子。”过去独龙族群众昼当衣、夜当被的独龙毯,如今逐渐掀开“面纱”被人知晓。
各村各寨的独龙族妇女编织出独龙毯后,由金春花统一寄送到上海素然服饰有限公司,然后公司用独龙毯制作成抱枕、包包、钱包、披肩、毯子等形式多样的产品。目前,这些产品已销往广州、北京等国内的许多大城市,甚至还漂洋过海走出国门。
沿着鹅卵石铺设的干净整洁的入户道路走进献九当村,村口“nazenaze织物工作室”在桃花树下格外引人注目。工作室里陈列着用独龙毯制作而成的抱枕、包包等各种产品。
“这是上海素然服饰有限公司在独龙江乡设立的工作室,目前工作室还在建设中,等建成后游客可到工作室里购买独龙毯和参观独龙毯的编织过程。”献九当村村民、工作室管理员碧玉花介绍道。
碧玉花和金春花都是上海素然服饰有限公司聘请的管理员。碧玉花每月除了织布的收入外,还有1000多元的固定工资。“希望更多独龙族妇女也像我一样,通过编织独龙毯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碧玉花一边编织独龙毯,一边对记者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独龙江乡积极探索独龙毯编织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准备创办独龙毯编织专业合作社,目前正在走相关流程。合作社的成立将进一步提高独龙毯编织的规范化水平,促进更多独龙族群众增收。”独龙江乡宣传委员陈露说。
目前已有2个公司负责人表示,很看好独龙毯编织产业的发展前景,想与合作社合作实现共赢。
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的独龙族妇女稍作休息后,又开始编织独龙毯。“哐!哐!”有节奏的织布声从各家各户传来,汇成独龙江畔乡村振兴最美音符。(记者 妮玉才 李春珍 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