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
云南网邮箱 云报邮箱
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泸水和谐社区:托起搬迁群众“稳稳的幸福”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 10:27:08  来源: 怒江州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跟着第一书记看美丽乡村丨泸水和谐社区:托起搬迁群众“稳稳的幸福”

  在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和谐社区,2556户10003名来自5个乡镇30个自然村的搬迁群众正开启他们的新生活。作为怒江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谐社区通过就业帮扶、民生保障等举措,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了“饭碗”,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可发展”的民生答卷。

图片
和谐社区全景。李超 摄

  家门口就业,幸福生活新起点

  和谐社区驻村第一书记曹勋,在和谐社区任第一书记已经3年了,他介绍,近年来,随着泸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下,和谐社区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既照顾了家庭,又实现了增收,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图片
曹勋(左一)和怒江观品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检验学员服装产品。马恩勋 摄

  “哒哒哒哒哒……”和谐社区怒江观品服装实业有限公司车间里,数十台缝纫机飞速运转。

  “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技能,多亏了社区干部牵线搭桥。”28岁的桑梅子,2019年从古登乡马挎底村搬迁到和谐社区,因没有巧手绝活,收入不稳定,“我现在在‘社区职校’服装缝纫培训班学习缝纫技术,下一步,学好缝纫技术,就可以接活了,增加收入。”

  “搭好了就业的‘桥’,还要为社区居民铺好‘上手’的路。有了岗位,更要有能匹配岗位的能力。”曹勋说,社区居民“稳得住”,核心在就业。“社区职校”不仅传授技能,更是为他们铺就一条靠双手创造幸福的道路。

  和谐社区“棒球车间”尤为亮眼。去年以来,社区企业创新构建运营模式,让居民不用出社区就能捧起“技能饭碗”。“棒球车间”采用灵活的“固定+流动”工作模式,居民既可以在车间集中制作,也能灵活回家加工,实现照顾家庭与赚钱增收两不误。更特别的是居民收入越高,企业反哺给社区的资金也越多,形成了可持续的“造血式”发展模式,这让社区工作更有底气,居民干劲也更足了。

  曹勋告诉记者,去年以来,社区企业每收一个棒球,价格3元,就额外提取一毛钱注入社区集体经济。目前,车间月产超4万个棒球,月发工资12万余元,每年为社区集体经济增收6万多元,居民灵活就业,切实增加了居民收入,也壮大了社区集体经济,助力和谐社区公共服务提升。

  数据显示,和谐社区有近6000名劳动力,就业需求旺盛,但大部分群众学历不高、技能欠缺、个人信息不畅,外出就业成了大难题。为此,和谐社区坚持需求导向,瞄准就业市场,依托社区幸福里劳务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织密就业信息“情报网”。

图片
曹勋(右一)和社区工作人员向求职人员介绍工作岗位。马恩勋 摄

  “平台实时更新泸水市企业用工信息,岗位类型、技能要求、工资待遇等。社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选岗、应聘、签约。”曹勋说,社区把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群众稳岗就业,拓宽就业渠道的关键一招,截至目前,社区已有400多名群众通过平台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

  用心用情关爱“一老一小”

  学绘画、学手工、玩游戏、学唱歌……和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大楼里,读书声、音乐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正在“儿童之家”教室里上绘画课。课程表上足足有十几门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图片
社区“儿童之家”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绘画。马恩勋 摄

  “除寒暑假期间,我们提供周一到周五全天托管服务。”和谐社区“儿童之家”负责人明义娟介绍,她们并非简单“看孩子”,而是提供课后辅导、亲情陪伴、兴趣培养等全方位服务,着力办好幸福教育课堂,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让家长安心,“目前平均每堂课有30多个孩子参与,‘儿童之家’开办以来累计服务上万人次。”

  “不仅仅是寒暑假。工作日学校放学后,社区‘儿童之家’也准时开课。每天下午四点半,‘儿童之家’志愿者到社区学校门口帮着接孩子。”明义娟说。

  “孩子在这儿不仅有人管,还能学到新知识、交到新朋友,我们特别放心!”和谐社区居民密女士欣慰地说。

  “社区就业帮扶不仅要提供岗位,更要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儿童之家’正是‘稳稳的幸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曹勋说,寒暑假期托管、安全,成为家长“心头结”,社区不少家庭因“看护难”而发愁。为了解决群众难题,社区开办“儿童之家”寒暑假开展“托管+教育”公益服务,让家长放心、孩子舒心。

  群众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护航“朝阳”成长的同时,和谐社区还特别注重对“银龄”的关怀,守护“夕阳红”,因地制宜开办“老年学堂”,通过课程设计、志愿服务等,将老年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将传统的“养老”模式转变为“享老”模式,让“银龄”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图片
社区“老年学堂”老年人开展学讲普通话活动。马恩勋 摄

  “我们推行‘以老助老’,让有专业特长的长者担任教师,传授手工艺、歌舞等。过去,社区里许多老人从不敢开口讲普通话,到如今能自信朗读、唱歌,甚至有的老人通过传授手艺增加收入。”和谐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负责人、文艺队队长开干益说。

  “以前在山里只会种地,如今在这里学会了写字、做手工,还能教别人,心里非常高兴!”社区62岁的褚记华对在家门口开办“老年学堂”很满意。

  “社区‘老年学堂’自成立以来,积极回应社区老年人学习与社交需求,持续扩大教学规模、丰富课程门类,已成为老年人欢迎的学习平台。截至目前,累计完成课时量超700节。”曹勋表示,下一步,社区将继续优化课程体系、扩大资源覆盖,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学习交流、自我提升的愿望,共同建设终身学习、老年友好的温暖社区。

  近年来,和谐社区聚焦“一老一小”民生关切,以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抓手,致力实现老有颐养、幼能善育,切实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五年里,和谐社区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搬迁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红火,致富之路正越走越宽,共同织就“稳稳的幸福”。(马恩勋 高建山 李超 和建庭)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