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正传艺!大兴地镇开展2025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刮克’舞”培训活动
11月5日,泸水市大兴地镇开展为期5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刮克’舞”培训活动,来自当地的38名学员齐聚一堂,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刮克’舞”传承人五波三的带领下,沉浸式感受这一民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作为傈僳族最具代表性之一的集体舞蹈,“刮克”舞又称“打转”舞、“欢乐跳”,它起源于先民驱鼠祈丰的民俗活动,如今已成为节庆聚会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律动的舞步中藏着四季耕作的智慧与对自然的礼赞。

培训过程中五波三系统传授了“傈僳族‘刮克’舞”中的“播种舞”“母鸡抓食舞”“母猪拱食舞”“除草舞”“洗麻舞”“穿梭舞”“织布舞”等7套经典“刮克”舞套路,并通过理论讲解、示范展示、一对一指导和小团队分练等多样化方式,帮助学员精准掌握动作要领。

大兴地镇文化站站长乔正华介绍道:“此次举办‘刮克’舞培训班,一是依托当地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推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二是通过专业培训打造文艺精品,让这一承载历史的传统文化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三是借助传统文化积极传播正能量,让老中青少群体都能感受其中魅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培训现场气氛热烈,无论是熟练掌握大半动作的资深舞者,还是初次接触的初学学员,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悠扬的“期奔”旋律与整齐的跺擦舞步尽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活力。

通过一早上的学习,麻晓云已基本掌握了动作要领,“我们平时都比较喜欢跳‘刮克’舞,晚上也会跟着他们跳。今天有机会参加培训,刚刚跳了一下,感觉非常好,非常喜欢。我们希望通过这两天的培训,能够把‘刮克’舞跳得越来越好。”学员麻晓云说道。

欧红芬平时也热爱跳舞,培训过程让她感到很开心:“刚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到很快乐,希望能够学会这个舞蹈,也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培训。”学员欧红芬说。

据悉,“傈僳族‘刮克’舞”培训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年,培训不仅让学员熟练掌握了舞蹈,更搭建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桥梁,让这承载着傈僳族先民智慧与生活态度的舞蹈,在峡谷间继续书写生生不息的传承故事。
“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够把大兴地镇的‘摆时’‘刮克’‘阔时’节、‘期奔’这四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乡镇的文艺精品,通过培训,让更多的人知道大兴地镇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正华表示。(谭芳蕊 秦伊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