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以歌为媒传薪火 以舞为桥绽芳华:小慧传习馆里的“她力量”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 08:45:00  来源: 云南网

  在云南怒江大峡谷深处,一座由民族女性亲手筑起的文化灯塔——小慧传习馆,正用最鲜活的故事诠释着:当“她力量”与文化传承相遇,平凡的生命如何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图片

  走进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的小慧传习馆,悠扬的笛哩图声与欢快的民族舞蹈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这里是由怒族音乐人江晓春、傈僳族音乐人张晓慧夫妇于2021年共同创办。如今,这座面积不大的传习馆,已成为22名固定学员的精神家园,其中18位女性的身影尤为亮眼,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她们因对传统文化的赤诚在此相聚。

  沙花妞指尖抚过笛哩图孔眼,一串清亮音符跃出,眼中跃动着灼灼光芒。此前身为教师的她,深爱着怒族传统文化,退休后,她第一时间加入小慧传习馆,如今已成长为传习馆副队长兼主持人。

图片

  沙花妞说:“我是一名小学退休教师,去年十月份我加入了小慧传习馆,有游客的时候我们会给游客表演怒族的传统非遗歌舞,到小慧传习馆这里跟两位老师学习怒族的非遗,也在这里认识了许多非遗爱好者,在共同传承非遗的同时也让我的生活变得更丰富。”

图片

  而她的成长轨迹,也是小慧传习馆众多女性学员的缩影。从初入门时跟着老师羞涩哼唱,到如今站在舞台中央自信展演;从被动接受文化浸润,到主动琢磨怎样让更多人听见怒族的声音。学员们不仅触摸到了先辈留下的文化基因,更在与传统的对话中,筑牢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完成了从“文化接受者”到“文明传薪人”的蜕变。

  如果说文化传承是小慧传习馆的精神魂脉,那么女性间的互助共情则是最温暖的底色。来自匹河怒族乡的桑玉梅至今记得初入小慧传习馆时的模样:早年因身体抱恙难以承担繁重农活,她随丈夫迁至乡里生活,却一度找不到契合自身前行的方向。彼时的迷茫与无力,在推开小慧传习馆门的那一刻开始消融,如今,她在舞台上重新找回了久违的活力,性格也愈发开朗。

图片

  桑玉梅说:“我是来自匹河(怒族)乡的一名爱好者,在小慧传习馆学习了4年,是第一批学员。以前我身体不好,就和家人一起下乡来工作,后来听说小慧传习馆能免费学习非遗,我自己也很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在家里人的支持下我加入了这个大家庭。”

  传习馆的“温度”,不仅在女性互助的日常里流淌,更藏在暖心的细节里:初创时,张晓慧夫妇每天自掏腰包准备学习物资,为了让大家来学习没有顾虑,每天给学员发50元的补助,这样的温暖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并在办学的四年时间里累计开展免费培训596期。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员晓慧老师会针对性地为学员设计弹性课程,让年长者和青年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

图片

  在这里,文化学习早已超越技艺本身,成为治愈心灵的暖巢。女性间的扶持织就了最坚韧的情感网络,如同春日细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每一个需要温暖的灵魂。从手把手教笛哩图指法,到互相梳头整理演出头饰;从分享田间劳作的辛苦,到畅谈演出中的趣事……互助不仅是生活的助力,更化作滋养心灵的养分,让每个走进这里的女性,都能在最质朴的陪伴中,找回对生活的热望与底气。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活态传承;女性的成长,需要现实的支撑。如今,小慧传习馆的学员们正用双手书写“文化变现”的新篇章:在怒江“阔时节”“如密期”等传统节日里,她们的歌舞表演成了最受欢迎的文化盛宴,学员们每月演出能获得3000到4000元左右的稳定收入,这对于当地的村民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让“她力量”有了更坚实的依托。

图片

  张晓慧说:“我们做这个传习馆,一开始是难了一点,但是在后来,在各位社会人士的支持下,也有很多人来观看我们的非遗表演,然后让我们的老百姓在这里做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的表演就可以得到(收入),每一天的收入也是有可能会达到三百块钱,因为一场就一百块钱,两场就两百块钱,像今天有三场表演,所以说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既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保留下来、传承下来,然后对我自己来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从不会到会的学员,到大方表演的学员,我也是有成就感的。”

图片

  小慧传习馆的故事,用最本真的方式诠释着:当女性被赋予文化传承的使命,当她们在互助中重拾自信,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碰撞出火花,“她力量”便能绽放出最动人的光芒。这束光,照亮的不仅是怒江峡谷的民族文化未来,更是新时代中国女性自强不息、共赴美好的生动图景。

  云南网记者 杨吉娟 通讯员 何丹彤 丰有娜 安格兰 吴兰英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