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答好五问促增收丨从“家门口就业”到“家园焕新”:兰坪如何织就乡村振兴网?

近年来,兰坪县创新实施以工代赈模式,将项目建设与促进就业、技能培训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群众参与、产业带动、振兴乡村”的新路径,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支撑。

项目谋划:从“民声”定“民生”
“以前雨天污水横流,现在政府出资改造,我们还能参与建设领工资,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干劲十足!”兰坪县翠屏街道永安社区一位正在参与污水管网施工的居民感慨道。他的获得感,源于兰坪县以工代赈项目谋划阶段的根本转变——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项目建什么、怎么建,不再由政府单方面决定,而是通过实地走访、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确保项目精准对接民生痛点。

从永安、永昌社区的雨污分流,到通甸镇黄木村解决“雨污混流”和龙潭村终结“靠天吃饭”的灌溉工程,每一个项目都瞄准了群众最急迫的需求。这种“自下而上”的立项机制,不仅让中央和地方的补助资金用在了刀刃上,更激发了群众主人翁意识,形成了“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良性循环。
技能培训:以“工场”为“课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兰坪县深谙此道。在项目实施中,一套“精准摸排+以工代训”的组合拳,让以工代赈的效益实现了最大化。

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劳动力信息库,动态掌握着脱贫户、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的务工意愿,实现了从“人找活”到“活找人”的精准匹配。更重要的是,各项目点普遍将施工场地变成了技能培训课堂。

在营盘镇梨园社区,参建群众在接受路面修复、管道铺设等专业培训后上岗,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更培养出了多名钢筋工、架模工等技术人才。“我50多岁了,没想到还能学会电镐技术,以后不怕没活干了。”一位学员自豪地说。


通过“边干边学”,群众获得的远不止是即时发放的劳务报酬。据统计,仅营盘镇梨园社区项目就已发放劳务报酬超108万元,同时为22人赋予了新的专业技能,为他们的长远就业增添了“硬核”筹码。
模式推广:从“试点”到“全域”
兰坪县的以工代赈,并未止步于零散的民生项目。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发改、财政、农业等多部门资源,将这一模式向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领域和更多乡镇推广。

中排乡探索由村党总支带头组建建筑公司承接项目,创新“集团引资、致富带头人出资、村民入股”的利益联结机制;通甸镇的项目预计提供101个岗位,支付报酬247万元,让包括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内的百余名群众实现人均增收近2万元。
数据显示,2025年兰坪县推广的以工代赈项目达68个,累计带动近1500人就业,发放劳务报酬超千万元。这一系列举措,打破了政策壁垒,让以工代赈从一项惠民政策,升级为激活区域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系统性工程。


如今,行走在兰坪的乡村,新修的沟渠清水潺潺,完善的管网守护宜居,焕新的基础设施正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而比这些有形变化更宝贵的,是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和心中点燃的希望。兰坪县用实践证明,以工代赈,赈出去的是就业岗位和劳务报酬,换回来的是基础设施的改善、群众技能的提升和内生动力的激活,一条“赈济”与“振兴”相辅相成的道路正越走越宽广。(杨芳 和家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