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余正菊:用举重诠释生命力量 以坚韧书写逐梦风采
在贡山县茨开镇幸福社区,居住着一位意志坚强的傈僳族“举重女将”——余正菊。腿脚不便的她,在举重领域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用沉甸甸的杠铃撬动着命运。
余正菊,女,傈僳族,1982年10月生。自2012年参加怒江州残疾人运动会以来,她便与举重结下了不解之缘。2017年,她一举夺得女子60kg举重冠军,并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员”称号,同年被评为“县残疾人自强模范”。
“夏炎康,妈妈去集中训练去了,你在家里好好地。”清晨,简单叮嘱过儿子后,余正菊便背着挎包,拄着拐杖,步履坚定地前往集训点。一到训练场地,她便迅速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
每一次奋力举起杠铃,她都在感受着肌肉的收缩与力量的迸发。尽管腿脚不便带来诸多阻碍,但她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突破着自己的极限。
“准备!举!稳住!坚持住!好!放下。”在教练的指导与鼓励下,余正菊缓缓放下杠铃,脸上虽难掩疲惫,眼中却始终闪烁着坚毅的光芒。对她而言,这方举重台不仅是竞技的赛场,更是支撑整个家庭的力量源泉。
余正菊的家庭是典型的“一户多残”家庭。一家四口,她因腿部残疾需拄拐行走,丈夫视力不佳,大儿子也身患残疾,小儿子尚在读四年级。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
“最难的时候,看着两个儿子,一个需要照顾,一个要上学,我常常夜里睡不着觉。”余正菊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但我不能倒下,我是这个家的顶梁柱。”
为了维持家用,她起早贪黑,身兼数职。养殖家禽、种植草果和蔬菜,利用县残联捐助的缝纫机制作民族服饰,再用助残车拉着蔬菜水果到市场售卖。她还积极参加“腌制食品制作”“竹编工艺品技能”“柠檬茶制作”等各类培训,一有空闲便在集市摆摊制作销售柠檬茶。这些微薄的收入,再加上各项补贴,支撑着她为孩子支付医疗和手术费用,勉强维持着家庭的日常开销。
“妈妈很辛苦,每天都要去摆摊,但她从不抱怨,还总告诉我们,只要努力,日子总会好起来的。我也受到感染,也参加了这次运动会。”余正菊大儿子夏炎康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母亲的心疼与敬佩。
生活于余正菊而言,就像眼前的杠铃,既是对毅力的考验,也是对奋斗的磨砺。她坦言,自己从小就怀揣着一个体育梦想。当县残联工作人员鼓励她参加残疾人运动会时,她内心既兴奋又忐忑。由于性格内向寡言,不善表达,最初的训练让她常常腰酸背痛,甚至萌生过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她便咬牙坚持了下来。她说:“我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荣耀,更是想给孩子们做一个积极向上的典范。”
“从一开始,我就被她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深深打动。”教练李春明评价道:“她从不把自己当残疾人,无论是生活还是训练,都拼尽了全力。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残疾人一样可以创造价值,我们为她感到骄傲。”
在训练场地,运动员们正在有序地开展接力赛、乒乓球、铅球、羽毛球、举重等训练。余正菊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一个,为了增强力量,她每天都会主动加练。她的坚韧与乐观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正菊姐就像一股暖流,她的坚持和笑容让我们每个人都充满了动力。”跑步运动员李向红说道。
在余正菊的身后,还有许多像她一样不屈不挠的残疾人运动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只要心中有信念,就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种精神如同星火燎原,激励着更多人勇敢追逐梦想,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余正菊是我们县残疾人运动员的标杆,她不仅用成绩证明了自己,更用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了无数人。”贡山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李韩雁表示,县残联作为政府部门联系残疾人朋友的桥梁和纽带,在这次运动会中,将继续给予每位运动员全方位支持和鼓励,让大家在赛场上和生活中都能“举”起更大的希望。
如今的余正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朗自信。举重让她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也让她深刻明白:“只要坚持,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谈及即将到来的州残运会,余正菊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她说:“通过举重,我想告诉更多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勇敢追梦,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用行动去创造无限可能。”
夕阳下,余正菊再次握住了那熟悉的杠铃。每一次奋力举起,都是对命运的勇敢抗争;每一滴滑落的汗水,都在浇灌着梦想与家庭的希望。这位坚韧不拔的傈僳族女子,正用自己的力量,在怒江大峡谷的怀抱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厉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