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峡谷环境提升 城乡绿化美化丨泸水:“废枝”育“新苗”,串起绿化“循环链”
针对泸水城区28.87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每年修剪产生约9吨枝条作为废弃物处理,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泸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枝条回收扦插育苗技术,大幅降低了管护成本,实现了绿化资源的循环利用,探索出一条符合地方实际、可持续的城市绿化管理新路径。
盘活闲置资源 “废枝”变“新苗”
依托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闲置空地,建立800余平方米的育苗基地,充分利用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达标中水,配套喷灌管网作为育苗基地灌溉水源,创新实施枝条回收扦插育苗技术,将城市园林绿化修剪产生的废弃枝条转化为育苗资源。
选取可用枝条加工成10至15厘米的扦条,经消毒、生根粉浸泡处理后,扦插培育用于城区绿化补植,构建了“修剪—回收—育苗—补植”的全链条路径,形成了一套可持续、可推广的科学育苗新模式。
深耕品种选育 “苗木”变“景观”
建立品种档案数据库,系统记录苗木生长特性。持续开展品种筛选和培育技术研究,不断丰富扦插苗木的品种资源库,成功培育蓝星花、黄金叶、满天星等16个品种6万余株苗木,涵盖观花、观叶、地被三大类。其中3万株苗木达到移栽标准,首批2000余株投入用于雪山路、沧江路、驼峰路、龙江路等路段的花坛补植。
扦插培育苗木比外购苗木成活率提高10个百分点,全年节约补绿经费20余万元,同时有效解决了每年约9吨修剪枝条的处理问题,实现废弃枝条资源化、效益化。
创新管护机制 “粗放”变“精细”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和一线园林绿化工人的实践经验,累计开展培训5场次150人次,培养技术骨干15人,带动一线园林绿化工人技能提升40人,为育苗管护工作提供坚实的队伍保障。
采取“技术骨干包片+一线绿化工人结对作业”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以育苗基地及补植区域为单元,确保每片区域、每批苗木都有专人负责,全面提升管护效能和专业化水平,推动绿化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