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怒江:强基固本守粮仓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民以食为天,粮安天下安。近年来,怒江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锚定“安全储粮、绿色储粮、智慧储粮”目标,持续改进粮食仓储设施条件,提升绿色仓储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在储粮环节深挖“节能减损”潜能,努力耕好“无形粮田”,将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用心用情守住管好“怒江粮仓”。
智慧储粮:科技赋能“四化”管理
走进怒江国家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整洁的库区、标准化的仓房和智能化的监控中心一应俱全。监控中心内,保管员轻点鼠标,粮仓内的温度、湿度、粮情变化等数据实时呈现于屏幕。这样的智慧化管理场景,已成为怒江粮食储备工作的常态。
为破解怒江地区气候多样对储粮的影响,怒江州按照流程化、标准化、精准化、现代化的政府储备粮“四化”管理,构建起从粮食入库到出库、轮换、运输、上市流通以及中间过程超标处置、扦样质检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框架。
“我们根据全州4县(市)的气候特点,将储粮生态区划分为低温干燥、中温高湿、高温高湿三类,推广‘分地区、分仓型、分品种、分季节’的绿色储粮技术。”怒江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粮食物资能源储备科科长祝海山介绍,通过气象数据与粮情数据的联动分析,系统自动调控仓内环境,实现储粮条件的精准匹配。
“公司实施‘四化’管理后,粮库的变化肉眼可见。”怒江国家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仓储部保管员周彦冰深有感触,“现在我们应用低温储藏、精准控温技术,粮温常年稳定在17摄氏度左右,不仅基本杜绝了虫害和霉变,粮食综合损耗率也大幅下降,储存品质更有保障,真正实现了‘常储常新’。看着粮仓里的粮食安全稳定,我们守好‘天下粮仓’的底气也更足了。”
党建引领:筑牢粮储“红色堡垒”
保障粮食安全,既需要科技的“硬支撑”,也离不开党建的“软实力”。怒江州将党建深度融入粮食储备管理,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制定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具体措施,以“支部建在粮库,党旗插在粮仓”活动为抓手,推动全州6个国有粮食企业健全基层党组织。同时,全面落实清廉粮储“小单元”建设,124个涉粮“三专项”问题整改清零见底,行业风气持续向好。
“我们把党的建设贯穿粮食储备管理的出入库、轮换、销售、质量等各个环节,通过任务具体化、责任清单化推动党建责任落实。”怒江国家粮食储备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欧阳丽强介绍,粮库实行关键岗位人员轮岗交流,常态化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落实”活动,着力培养粮储工作行家里手,“我们要通过传承粮储文化、弘扬粮储精神,激励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争先进位,让党建成为粮食安全的‘红色引擎’。”
全域监管:构建应急保障网络
守住管好粮仓,不仅要“管好库内”,更要“看住全局”。我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以“铁拳行动”强化粮食流通监管,运用信息化监管平台,对全州5家地方政府储备粮承储企业、7个库区、3.59万吨地方储备粮仓容实现信息化监管全覆盖,让每一笔粮食储备都“看得见、管得住”。
在强化日常监管的同时,怒江州不断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成了包含65个供应网点、5个配送中心、5家储运企业、7家加工企业和1个保障中心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并且连续3年组织粮食企业参加中国粮食交易大会,拓展与主产区的合作渠道,年均从州外调入粮食3万吨以上,确保市场供需平衡。无论是日常供应还是应急响应,“怒江粮仓”都能随时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我们粮库实行动态轮换机制,每年轮换3至4次,确保粮食常储常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经理杨玉海说,“全县储存大米270吨、食用油18吨,能够随时响应应急需求,保障市场供应和质量安全。”
设施升级:夯实粮安物质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的仓储设施是保障储粮安全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怒江州累计争取投入各级各类资金2亿多元,全力推进粮食仓储设施的提升建设,为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提供硬件保障。
“2亿多元资金主要用于新建高标准粮仓、改造老旧仓库,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建设低温准低温仓,并配套粮情监测、视频监控、智能通风等信息化设施设备。”州发改委粮食物资能源储备科科长祝海山表示,通过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全州国有粮食企业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较“十三五”末增长45%以上,收储能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全州低温准低温仓容达2.88万吨,政策性粮食仓储综合损失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科技储粮、绿色储粮水平跃上新台阶。
从“四化”管理提质到党建引领强基,从智慧监管护航到设施升级赋能,怒江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始终将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责任意识,“天下粮仓”的担当意识,“大国储备”的风险意识扛在肩上、放在心上。如今,“怒江粮仓”根基更稳、保障更实,正以坚实的粮食安全屏障,守护着全州人民的“米袋子”,为怒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底气与信心。(和宁茜 杨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