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干巴小组户均增收十万背后的产业“蝶变”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2日 11:23:20  来源: 兰坪县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答好五问促增收丨干巴小组户均增收十万背后的产业“蝶变”

  金秋九月,海拔3200米的兰坪县通甸镇金竹村干巴小组,漫山的木香、附子长势喜人,这个曾经靠土豆、苦荞维生的彝族村寨,如今靠着中药材种植闯出了增收路。9月18日,记者走进干巴小组,探寻这个彝族聚居村落从“土豆愁”到“药材香”的产业振兴密码。

  走进干巴小组,连片的中药材地顺着山坡铺展开,村民王金才正手持锄头在地中挖附子,找准方向重重挖开土地,握住根茎轻轻一拔,带着泥土清香的附子便露了出来。他的妻子在一旁,灵活地将附子块状根茎剥开,分类存放在不同箩筐中。

  村民王金才站在自家的附子地里,看着长势旺盛的植株随风摇曳,高兴地说道:“种了中药材以后,收入是以前种洋芋的几倍。今年我就种了30亩附子、50亩木香、5亩当归,预计能卖18万左右!”

  他口中的变化,正是干巴小组近年来产业转型最真实的写照。

  过去,这里的村民多以种植土豆、苦荞为生,不仅效益低,还常常面临销路不畅、价格波动大的困境。“土豆愁”成了大家心头难以挥去的阴影。转变始于村里对中药材种植的探索和推广。在村“两委”的带动下,村民们逐步走出传统种植的局限,尝试种植附子、木香、当归等适宜高海拔环境的中药材。

  “为了帮干巴小组把中药材产业做起来,村里也下了很大的功夫。”金竹村书记沙金明介绍,“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入户做思想工作,帮村民算清‘药材账’,打消大家的顾虑;一方面积极与上级对接,2025年总投资153.4万元的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已落地,修了产业路、建了灌溉水网,解决‘运输难’‘缺水浇’的老问题。平时我们还会牵头组织农技培训,请专家来田间教技术,协调收购商上门收药材,让村民种得省心、卖得顺心。”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技术的支持和市场的对接更是让村民吃下了“定心丸”。更令人感动的是,在探索中药材种植增收致富这条路上,干巴小组的彝族乡亲们充分发扬了“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DSC04391.JPG
9月19日(15).jpg

  “这段时间农忙,家家都缺人手,我们就组成了一个‘互助小分队’,今天我帮你收附子,明天你帮我挖木香,既省了工钱,还能互相学习咋个种药材,咋个收药材。”王金才自豪地说道。

  从传统作物到特色药材,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如今,干巴小组的中药材种植已初具规模,户均年收入突破十万元,昔日的“土豆愁”真正变成了“药材香”。

DSC04430.JPG

DSC04386.JPG

  干巴小组的蜕变不仅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升华。它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立足实际、尊重传统、勇于创新,才能走出一条真正属于群众的共富之路。

  在这个金色的秋天,干巴小组的药香飘得更远,村民的笑容也更加灿烂。一幅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这片海拔三千多米的土地上徐徐展开。(王珂 杨婷)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