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泸水:3800亩旱地优质稻丰收!群众笑称“吃不完”
金秋时节,上江镇3800亩旱地优质稻迎来丰收季。田野间稻浪翻滚,村民们或手持镰刀或操纵机械,金黄稻穗下满是丰收的喜悦。从昔日“买米难”到如今“吃不完”,通过推广旱地优质稻种植,该镇不仅破解了山区群众的口粮难题,更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户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从16.9亩到3800亩:旱地种出“金饭碗”
上江镇地处山区,农村人口人均水田仅0.57亩,传统水稻种植难以满足群众口粮需求,“吃米难”曾是当地山区群众共同的记忆。
“以前家里穷,买1斤米要走十几公里到上江街上,一次只能买四五十斤,背回家得走两三个小时。”村民很周益回忆道。
转折始于2022年,在朱有勇院士团队的指导下,上江镇试点种植16.9亩旱地优质稻,凭借耐旱、省工、高产的优势,取得平均亩产436公斤、较玉米亩均增效500元的良好效益。
试种成功后,群众种植热情迅速被激发。上江镇通过“科技引领+政策扶持+模式创新”,大力推广旱稻种植,2025年种植面积扩展至3800亩,覆盖全镇所有行政村。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无数像很周益这样的村民从“尝试种植”到“规模扩种”的积极实践。2023年,他率先响应号召,将自家3亩旱地全部改种旱稻,当年实现口粮自给自足;2024年,承包20亩旱地,种植规模扩大至23亩;2025年,种植规模进一步增至25亩,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植能手”。
“产量、产值都高于传统玉米种植!”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熊会珍介绍,旱地优质稻不仅打破了“水稻必须种在水田”的传统认知,更让以往闲置的旱地、坡地变成了“粮仓”。
省工增效促增收:农业结构优化“加速度”
“旱地优质稻不用育苗、移栽,直接播种就能生长,省去了不少人工成本!”熊会珍解释,相比传统水田水稻,旱地优质稻种植工序简化,每亩可节约成本300元以上。同时,其适应性强,在山区旱地、坡地均能生长,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以前这些地只能种玉米,收入低还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现在种旱稻,既稳了口粮,又多了收益。”
据测算,2025年上江镇旱地优质稻亩产达920斤以上,按最低市场价每斤2元计算,每亩产值超1840元,较玉米种植增收超1000元。“国家政策好,发动我们种旱稻,收益好,吃也吃不完!”很周益笑着说,如今家里的粮仓堆满了新米,不仅不用再花钱买米,多余的稻谷还能加工成大米出售,一年最低增收4万多元。
从“口粮安全”到“产业希望”:群众感恩政策暖人心
“原来山上吃点大米比吃肉还难,现在顿顿有米饭,相当感谢政府!”村民克扒库看着地里忙碌的收割机,嗅着新收稻谷的清香,激动地说。
在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下,上江镇通过提供种植培训、免费发放种子、落实惠农补贴等措施,让群众“敢种、会种、种得好”。
推广旱地优质稻不仅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更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从“单一玉米”向“多元粮食作物”转型。
“全镇3万余亩旱地中,仍有进一步推广种植的空间,未来上江‘稻谷’有望变成‘大产业’,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增长点。”熊会珍表示。
如今,上江镇的田野里,“吃不完”的笑声此起彼伏。这笑声里,有对丰收的满足,有对政策的感恩,更有对未来的憧憬——昔日贫瘠的旱地,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段国春 高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