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泸水市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尚旺节”抢救保护工作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6日 09:20:08  来源: 泸水时讯

  原标题:让非遗从“小众传承”到“大众守护”!泸水市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尚旺节”抢救保护工作

  在怒江大峡谷深处,世代居住着白族支系勒墨人(自称“巴尼”人),“尚旺节”是巴尼人的传统节日,2017年,“尚旺节”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连日来,泸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在洛本卓白族乡托拖新村开展“尚旺节”抢救保护工作,通过多元化举措让这一古老节日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尚旺节也叫生产节、三月节、桃花节。“尚旺”巴尼人语为“三月”,取“一年之计在于春”之意。节日时间均选在每年三月的第一个属猪日,表示又一年生产劳动的开始,是巴尼人民祈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节日,如今“尚旺节”已经逐步发展为各族群众弘扬民族文化、扩大合作交流的盛会。

  此次抢救保护工作以“活态传承+资料留存”为核心思路,通过“实操培训传技艺、系统记录留根脉”的双轨模式,真正实现非遗“看得见、学得到、留得下”的保护目标。

籼米粑粑
舂籼米粑粑
祈福
祈福
射弩
打核桃
打陀螺

  培训现场,“尚旺节”省、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及当地民间艺人亲自授课,带领学员深度还原“尚旺节”的核心民俗环节:从象征丰收的舂籼米粑粑,到承载族群信仰的祈晴、祈雨、祈福仪式,再到展现民族风采的射弩、打核桃、打陀螺等传统竞技项目,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原汁原味,手把手地教学,让参与者在亲身实践中触摸非遗温度,在文化体验中感知民族文化历史。

  “小时候过‘尚旺节’,只觉得是‘吃喝玩乐’的节日,根本不了解背后还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次亲手学习舂粑粑、参与祈晴、祈雨、祈福等仪式,才明白每个环节都有讲究、有故事。以后我也会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更多人,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培训学员金才明目光坚定地说。

  “非遗传承,最怕的就是断代。”“尚旺节”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保干光看着围在身边学习的年轻人,脸上满是欣慰,“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愿意来学、愿意来听,我打心底里高兴啊!只要他们能记住这些老传统、学会这些老技艺,将来再一代传一代,我们巴尼人的‘根’就不会断,传统文化也就有了活下去的底气。”

  同时,泸水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还开展了“尚旺节”相关资料的系统性留存工作。通过与当地传承人、民间艺人开展深度访谈,详细记录“尚旺节”的历史渊源、民俗细节、技艺流程及背后的民间故事;并通过专业设备采集高清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建立起涵盖多维度信息的数字化档案库,不仅为“尚旺节”的后续传承提供了依据,更为巴尼人的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研究工作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此次“尚旺节”抢救保护工作,不仅让传统节日在传承中重焕生机,更探索出一条“政府部门搭台、传承人赋能、群众参与”的非遗保护新路径,让非遗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守护”,形成多方合力守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格局。

  “开展这次抢救保护工作,核心目标就是让‘尚旺节’这项非遗‘活’起来、‘传’下去。通过培训,我们希望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尚旺节’的文化价值,主动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推动非遗从‘少数人懂’到‘多数人会’;同时,通过建立数字化档案,为非遗保护加上‘安全锁’。”泸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馆副馆长艾江潮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及推广工作,让泸水的非遗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光彩,成为推动民族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高庆英)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