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政法、民宗、共青团怒江州委等多部门携手,共同启动“法治护心芽 心灯照怒江”专项行动,从微视频案例教育、云端学法互动、易地搬迁社区守护、祖孙共学普法以及国门主题教育等全方位、多维度,聚焦边疆各族青少年的成长需求与心理关怀,合力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法治素养,切实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成长防线。
《怒江少年说》系列微视频,已成为全州校园中最受欢迎的“法治教材”。三个故事,三种警示,从防性侵到拒毒防骗,再到情绪管理,视频用贴近生活的叙事唤醒孩子的法律自觉。截至目前,系列视频播放量已突破18.6万次,法治的种子正通过屏幕悄然播撒。
“我今天又答对十题!”怒江职业技术学院李月俊兴奋地展示他在“成长能量站”小程序中获得的积分。通过“学法—答题—积分—兑换”闭环机制,像他这样每天主动学法的孩子已有400余人。有人甚至连续十天“闯关”成功,最终用积分换回了《民法典青少年读本》等五册法律书籍。法律知识,成了他们看得见的奖励。
“您有烦恼,我来倾听。”每月最后一个周日下午,12355热线的“周日倾听”活动成了一些孩子的“情感树洞”。通过沙盘游戏、心灵绘画等互动,44名青少年在这一年中得到了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以前不知道该跟谁说,现在终于有人懂了。”泸水市老窝中学一名参与活动的孩子悄悄对志愿者说。
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法治教育从不缺席。“身体红绿灯”“青春自护”情景课让女孩们学会说“不”;“禁毒大转盘”“模拟小法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知法律。一枚“法治小卫士”勋章、一本青春期生理知识手册、一次次一对一心理疏导的陪伴,都在告诉他们:“你不孤单,我们都在。”
农村、社区的公共火塘边,充满温情的“祖孙共学”模式让法治教育跨越代际。爷爷奶奶和孙子孙女坐在一起,用傈僳语和汉语共同学习防早婚早育、禁毒防艾、边境法规等内容,普法小品、快板谣、互动问答,让法律知识不再是书本里的枯燥文字,而是火塘边温暖的叮咛。
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独龙江乡,法治教育更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模拟法庭”走进校园,孩子们穿上制服,体验法官、律师的角色;中小学生与“返家乡”大学生共同组建“新时代好少年班”在巴坡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亲眼见证家乡变迁。“我要守护好家乡,建设好边疆!”独龙江乡中心学校六(1)中队李雪松在队会课上庄严宣誓。那一刻,稚嫩而坚定的声音,仿佛能穿透山河、照亮未来。
截至目前,“法治护心芽 心灯照怒江”行动已开展各类活动百余场,覆盖青少年超万人次。它不只传递知识,更点亮心灯,不仅守护青春,更照亮未来。
法治为盾,心灵为灯,怒江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正被温柔而坚定地照亮。
云南网通讯员 段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