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振兴丨怒江福贡:种养循环串起生态链 皇竹草成“黄金草”
地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的上帕镇,曾长期受困于山高坡陡的地形:一方面土地资源本就稀缺,另一方面传统散养模式又雪上加霜——牲畜放牧不仅加速了水土流失,更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陷入难以调和的矛盾。
为打破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断层、资源转化低效的发展桎梏,近年来,上帕镇精准锁定“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核心路径,通过饲草种植与生态养殖的深度耦合,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培育发展动能,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带动群众增收,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提升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让每寸土地都生金
上帕镇党委、政府立足23.6万亩天然草场的承载能力,将“草畜平衡”作为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以此重构发展逻辑。依托“农牧互补、草畜联动”的系统性顶层设计,推动农户彻底告别“靠天养畜”的粗放模式,转向“科学用草”的精细化发展路径,把人工饲草种植培育成生态畜牧业的核心增长极。按照“提高母畜比例、加快牲畜周转”的科学发展思路,全镇已建成7200亩皇竹草种植基地:2800亩连片种植构建起集约化规模效益,4400亩零星种植则有效释放散户参与活力。整体可满足1.3万余头牛羊单位的饲养需求,不仅牢牢守住了生态红线,更扎实筑牢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一株绿草的多重价值
“皇竹草就像给养殖业装上了‘稳定器’。”上帕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和新华算得一笔精细账:这种多年生饲草一旦种下,便能连续多年收割,每年4茬的采收节奏可实现每亩24吨的高产。它不仅易于贮存、适口性佳,更能让牛、羊养殖成本降低近三成。
达友村养殖户邓社的牛棚里,新割的皇竹草透着沁人清香。圈舍外的坡地曾是荒草蔓延的闲置地块,如今已变身为亩产“24吨”的饲草田。“割草喂牛,牛粪肥田,一年多挣3万块!”他的话道破了循环农业的蓬勃活力——全镇已有2300多户农户加入种植行列,“种饲草—养畜禽—粪肥还田”的闭环模式,让昔日的弃耕坡地摇身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小绿草撬动大振兴
下一步,上帕镇将持续厚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底色,一方面扩建标准化饲草基地,同步配套青贮窖、粪污处理池等设施,推动“饲草种植—畜禽养殖—有机肥生产”产业链向纵深延伸;另一方面,常态化开设“田间课堂”培训,着力培育30余名“种草能手”和“养殖达人”,让实用技术真正扎根田间、惠及农户;此外,进一步深化“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组织畜禽产品购销,助力小农户稳稳嵌入大产业发展链条。
从“靠山吃山”的粗放索取,到“养山富山”的科学发展,上帕镇正以皇竹草为有力支点,撬动起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的深度协同。这株深深扎根于峡谷沃土的“致富草”,终将繁茂成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屏障,延伸为通向共同富裕的“黄金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