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非遗+旅游”:让千年文化“活”在旅途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31日 12:02:00  来源: 云南网

  在彩云之南这片被自然偏爱的土地上,不仅有如诗画般的风光,更藏着无数历经时光沉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云南各州市解锁“非遗+旅游”新玩法,让非遗从“博物馆里的记忆”变成“旅途中的体验”,既为游客们带来深度文化之旅,更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生。

  怒江老姆登村:“云端村落”靠非遗摆脱“时光遗忘”

  曾几何时,坐落在碧罗雪山深处的怒江州福贡县匹河乡老姆登村,是个藏在“云端”的贫困村落,路远人稀、鲜为人知。而如今,“非遗+旅游”的春风吹进深山,让这个小村庄完成了“华丽转身”。

  走进老姆登村,非遗展示馆里的怒族歌舞正热闹上演——身着传统服饰的村民弹起“达比亚”琴,跳起欢快的怒族舞,游客们跟着节奏拍手附和,仿佛穿越到怒族先民的生活场景;隔壁的体验工坊里,游客围坐在一起,在村民指导下穿针引线,亲手制作怒族织锦、木雕,指尖触碰间,读懂了非遗背后的文化密码。

  非遗展演篝火晚会 皇甫苗华 摄

  村里还把非遗“融”进吃住行:怒族风情民宿里,墙面挂着怒族图腾,床铺铺着手工织毯;餐馆里,漆油鸡、手抓饭等非遗美食香气扑鼻,游客吃的是味道,品的是文化。依托这些特色,老姆登村推出“非遗体验游”“怒族风情游”线路,游客既能跟着村民学跳“达比亚舞”,也能徒步峡谷后回到村里听非遗故事。

  怒族手抓饭 姬政婷 摄

  如今的老姆登村,早已不是过去的破旧模样:旅游收入逐年涨,村民卖手工艺品、开民宿就能增收;非遗成了“吸客招牌”,怒族文化被更多人知道;村里的路修好了、公共设施全了,处处是欢声笑语,曾经的“云端穷村”,变成了人人向往的“非遗旅游打卡地”。

  怒族非遗歌舞表演 福贡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大理:白族非遗让“风花雪月”多了文化味

  提到大理,人们会想起“风花雪月”的自然风光,但如今,白族非遗让这份“浪漫”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大理州把白族扎染、银器、三月街等非遗与旅游深度绑定,让游客在看风景的同时,沉浸式感受白族文化。

  游客参观白族银器展览 李丽 摄

  每年农历三月,大理三月街如期而至,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非遗节庆成了游客的“狂欢盛宴”。街上,白族姑娘穿着“风花雪月”服饰叫卖扎染布,工匠们现场打制银器,还有霸王鞭、绕三灵等非遗表演轮番登场。游客既能买一块手工扎染当伴手礼,也能跟着白族同胞跳一段舞,亲身感受“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热闹。

  打银器 李丽 摄

  想深度体验非遗?大理的非遗工坊和白族文化博物馆是必去之地。在周城村的扎染工坊里,游客能看到工匠把白布捆扎、浸染,一步步变成蓝白相间的精美纹样,自己动手尝试时,还能解锁专属的扎染作品;银器小镇的工坊里,银匠敲敲打打的声音此起彼伏,游客可以定制一件刻有自己名字的银饰;而在白族文化博物馆,从古老的甲马版画到传统的民居模型,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白族的历史,让游客读懂“大理为什么这么有韵味”。

  依托这些资源,大理设计了“白族文化体验游”“非遗技艺传承游”等线路:游客上午在洱海骑行看风光,下午去非遗工坊做扎染,晚上住白族民居客栈,吃酸辣开胃的白族菜,一天下来,既赏了景,又“带走”了文化记忆。如今,“非遗+旅游”让大理的旅游品牌更响亮,游客评价“来大理不只是看风景,更是品文化”,扎染、银器等非遗产品销量大涨,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增收。

  民族服饰展演 李丽 摄

  丽江:纳西古乐让古城旅游“有听头、有玩头”

  丽江古城的青石板路,藏着纳西族千年的文化密码,而纳西古乐,就是其中最动人的“声音”。近年来,丽江把纳西古乐与旅游结合,让游客在逛古城时,既能听古乐、学非遗,又能深度感受纳西文化的魅力。

  每天晚上,丽江古城的纳西古乐剧场里座无虚席:白发苍苍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坐在古戏台前,手持二胡、琵琶,奏响《白沙细乐》《洞经音乐》等千年古曲。悠扬的旋律在古色古香的剧场里回荡,游客们静静聆听,仿佛穿越时空,与纳西先民对话。演出结束后,不少游客还会围着传承人请教乐器知识,想多了解这份“活着的音乐化石”。

  洞经古乐表演 文嘉 摄

  除了听古乐,丽江还推出了“非遗体验课”:游客可以去纳西古乐传习所,跟着工匠学做“苏古笃”(纳西古乐器),从选木料到打磨、组装,亲手完成一件小乐器;也能坐在书桌前,跟着老师学写纳西东巴文,把“吉祥”“快乐”等字样写成书签,当作独特的旅行纪念。这些体验活动,让游客从“看客”变成“参与者”,对纳西文化的印象更深刻。

  丽江还把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纳西古乐主题民宿里,房间装饰着东巴文壁画,床头放着纳西古乐CD;“纳西文化体验游”线路中,游客上午逛古城看东巴纸制作,下午学写东巴文,晚上听纳西古乐演出,一天的行程满满都是文化体验。如今,纳西古乐成了丽江旅游的“必打卡项目”,不仅吸引更多游客来古城,也让更多人关注纳西文化的传承——不少年轻人开始跟着传承人学古乐,非遗传承有了“新鲜血液”,丽江的旅游也因这份文化底蕴更有“后劲”。

  游客正在欣赏洞经古乐 文嘉 摄

  从怒江的“云端村落”到大理的“风花雪月”,再到丽江的“古城古乐”,云南“非遗+旅游”的实践,让千年文化遗产走出“深闺”,变成了游客触手可及的体验,也让旅游业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核”。

  云南网记者 赵丽槐

责任编辑:杨子双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