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地课堂”锻造“乡村工匠”——打吾米村以工代赈项目助力群众端稳“技能饭碗”
今年以来,福贡县子里甲乡打吾米村创新“三链融合”发展模式,将以工代赈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群众参与、技能提升、产业造血”的特色振兴之路。该项目不仅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更培育出一批本土技术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地处怒江峡谷的打吾米村曾是深度贫困村,交通闭塞制约发展。2022年独立建制为行政村后,村“两委”创新采用“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收集整理道路硬化、农田水利等4类民生需求,建立三级项目储备库,实现从“基础巩固”到“配套完善”再到“振兴发展”的梯度推进。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带动172名村民就业,发放劳务报酬66万元。
子里甲乡打吾米村驻村第一书记颜剑龙说:“我们优选施工门槛低、用工需求大的项目,通过政策宣讲会、‘村嫂托管’服务和收益明细公示,让群众吃下‘定心丸’。施工全过程跟踪服务,确保170余名务工群众权益。”
在施工现场,村民和里又正熟练地进行混凝土浇筑。得益于“工种分级培训”机制,他从普通力工成长为技术工人,日收入增加100元。该项目通过“工地课堂”开展路基平整、模板支护等实操培训,并邀请州县专家现场指导,累计培养模板工、混凝土工等技术农民172人,实现劳务报酬精准发放率100%。
村民和里又说:“以前在外打工没技术,收入低。现在村里项目让我学到手艺,月收入5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项目创新“以工带训+产业培育”模式,将施工过程转化为技能培训课堂,同时引入企业帮扶资金发展“以工代赈+”产业。随着基础设施改善,村里已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建设—培训—产业”的良性循环。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项目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20万元,真正实现从“输血赈济”到“造血赋能”的转变。
从力工到技工,从短期就业到长效增收,打吾米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当农民变身工匠,当工地成为课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正在怒江峡谷徐徐铺展。(安格兰 吴兰英 丰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