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四五”印记·奋进新征程丨泸水: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优势,“十四五”期间,泸水市积极探索乡村建设新模式,扎实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上江镇古龙坝村的褚学琴现在是一名农家乐厨师,农家乐是村里引进的同心社区集体经济,所租用的场地就是褚学琴家的厨房和鱼塘,没有客人的时候,褚学琴就去地里采些新鲜蔬菜备用,农文旅融合示范村的建设,不仅让村容村貌大变样,还让褚学琴在自家的地盘上获得了租金和固定工资,更让村里的土特产就地有了销路。
“拿到手的工资是3500元,如果加上帮我交的800元养老保险,总的就是4300元。”褚学琴开心地说,“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建成后,村里处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干啥都方便。游客来了看到这么美的环境,都觉得特别养眼。”
“主要采购的就是稻花鱼,我自己的两个鱼塘不够卖,就跟村民们买,每个月采购稻花鱼都要六七千块钱。”孙祥安是同心社区集体经济管理人员,负责日常采购,他说,如果加上土鸡、生态鸡、山毛野菜、鸡蛋,一个月差不多要在古龙坝组和瓦本组采购一万多元的土特产品,这还不包括在其他村组采购的。
古龙坝农文旅融合示范村于2023年10月开始建设,建设中秉持“微改造、精提升、轻介入”的理念,充分尊重村民发展意愿,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实施农村商业集群改造、村内景观和观光田园打造。
通过一条水系、一棵净菜、一条稻花鱼、一粒米、一杯咖啡、一间民宿、一家两棵树、一批公共配套设施的“八个一”建设,这里已成为令人向往的“峡谷水乡·鱼米之乡”。
目前已引进民宿、特色咖啡吧、农家乐等业态,自投入运营以来,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营业收入超过70万元。
古龙坝农文旅融合示范村的建设,不仅为当地村民勾勒出“生态美、产业兴、生活富”的幸福图景,更巧妙地串联起周边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4A级景区与湾桥农文旅资源,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旅游矩阵。
“从单一景点的‘打卡游’升级为区域联动的‘深度游’,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潜力,带动沿线村民参与旅游服务,让‘怒江旅游风景线’既成为游客的向往之地,也成为百姓的致富之路。”上江镇人民政府兴边富民事务中心一级科员李萍介绍道。
六库街道排路坝村委会阳坡村民小组,这个第一缕阳光照耀的地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给顾客做一杯手冲咖啡,教小朋友缝制香囊,再卖点小吃,阳坡村村民胡林英每天从清晨忙碌到傍晚。
胡林英曾经在外打拼多年,去年接到六库街道邀请回到家乡经营餐厅和咖啡馆,她对家乡的变化赞叹不已,回来了就不愿意再走了。
“早上看日出的人比较多,下午来的就是看晚霞了。我们早上6:30到7:00开门营业,游客进来坐坐,喝杯咖啡或吃个简餐之类的,一天到晚感觉忙得飞起来。”说起每天的忙碌状态,胡林英笑呵呵的,她从来没想过可以在家门口挣钱。
阳坡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设中,盘活闲置房屋96间,农户以房屋、土地等形式入股参与民宿运营,引导农户将土地出租给市场主体,设置15个摊位并免费向村民开放,建设停车场4个、村民活动场所1个,改造村间公共绿化区域,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村庄变景区。引入的先锋书店成为阳坡的精神文化地标,带动阳坡农文旅发展,推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长。
“排路坝村集体经济2025年能够达到30多万元,仅阳坡这个点就可以达到二十四五万元。78户农户通过出售农特产品,预计年底户均可以增收3000元以上。”六库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吴碧才说。
2023年以来,泸水市先后建成7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各个示范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村民主导+高校指导+企业参与”的乡村建设新模式,深挖农文旅示范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重功能,全力推进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设,“一缕阳坡”“傈僳寨子”等农文旅融合示范点成为“打卡点”,累计带动本地务工就业90人。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旅居云南’部署,持续擦亮‘秘境怒江‧户外天堂’品牌,着力实施‘农文旅+旅居’‘农文旅+户外’融合提升行动,依托泸水咖啡、草果产业优势,打造农文旅2.0升级版。”泸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润培表示,将通过构建“组织化+精品化+品牌化”运营模式,推动市场化运作,提升服务品质和竞争力,进一步助力群众持续增收。(胡陈兰 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