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果科村的300亩傈糯玉米迎来丰收季。走进村庄,连片的玉米地郁郁葱葱,微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田间地头,种植户们穿梭其间,双手握住饱满的玉米棒基部向下一掰,清脆的“咔嚓”声此起彼伏,仿佛奏响了一曲丰收的赞歌。
近两年,果科村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傈糯玉米种植产业。福贡峡谷傈糯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云南峡谷子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为农户提供从优质种苗、专业技术指导到产品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服务,并签订兜底收购合同,彻底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今年,果科村种植的680亩傈糯玉米陆续进入采收期,其中300亩已率先完成收割。
技术指导员高豪说:“今年我们到目前为止迎来了怒江大峡谷第一批傈糯玉米的采收,我们从基地到加工厂,从采收到挑选、清洗、真空包装、120度的高温杀菌半小时、再到冷却6个小时的时间必须完成,这是为了保证玉米的口感不变。冷却以后,我们要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没有问题我们再发往市场。今年的行情还是非常好的,在我们玉米还没有加工之前,我们的订单已经满了,明年想继续扩大种植,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
玉米加工厂内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工人们手法娴熟,将新鲜采摘的玉米依次进行去皮、分拣、蒸煮、真空包装等工序。这些精心加工的傈糯玉米口感软糯香甜,营养丰富,即将销往昆明等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在采收加工高峰期,工厂吸纳了23名当地村民就业,月均工资达3000元。
种植户和杰说:“家里面种了12亩的糯玉米,我还在厂里面上班,一个月有4000元收入,再加上家里面玉米种植的收入,一年有五万元,明年还会继续种。”
果科村发展的傈糯玉米产业,通过一年两季的轮作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实现了农户稳定增收。这一特色产业的成功实践,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持续动力。
云南网记者 杨吉娟 通讯员 吴兰英 安格兰 马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