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从服装店老板到非遗舞台的“文化摆渡人”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3日 15:56:56  来源: 云南网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怒江大峡谷,李珍推开她那间小小的民族服饰店的木门,五彩的怒族服饰布料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夜幕降临,她褪下量衣剪布的围裙,换上绣满象征祖先纹样的传统服饰,走向非遗传习馆的舞台,歌声与故事在火光中流淌……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匹河街道上,李珍每日重复着民族服装店铺主理人与非遗讲习人的身份切换。 

  李珍的父母都是服装厂的工人,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李珍熟悉缝纫机的一切操作,怎么给机器上油,怎么去挑选面料……小时候,父母靠手艺撑起了一个家,也给李珍从小就“缝制”了一个梦想。 

  “以前我在外面打工,2018年,母亲生病了需要照顾,我就回来开了这个服装店。”李珍说。

  夜晚,老姆登的怒族传习馆灯光亮起,主持人李珍手持古老的怒族达比亚,站在舞台中央。台下坐着游客,她清了清嗓子,声音穿透整个场馆:“今晚,我们要讲的不是‘表演’,而是怒族人千年的记忆。”

  因为业余爱好,李珍在2018年到2021年期间参加匹河怒族乡的沙瓦文艺队。2021年10月7日,老姆登村“小慧传习馆”成立,李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成了传习馆的一名学员。  起初李珍对怒族音乐的乐理一窍不通,她从零开始学习。在传习馆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从音符的认识到乐器的指法,再到歌曲的情感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李珍不仅学会了怒族音乐,还结识了不同民族的朋友。大家一起学习、交流,分享各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趣事。如今,李珍已经成为传习馆的主持人,还是传习馆文艺队的队长,她能用流利的普通话向游客介绍怒族的文化和历史,还带领文艺队到周边城市乡镇演出,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从“表演”到“传习”,在与游客、观众的互动环节中,李珍和她的队员们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教着游客们使用怒族传统乐器和怒族歌舞。通过学习口弦、达比亚等乐器的演奏技巧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中,感受怒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弹唱怒族古调,口述怒族歌舞剧《阿姆格西》、怒族史诗《怒族六十四代家谱》,解释每个动作背后的自然崇拜;用肢体语言传递怒族狩猎文化……

  “在传习馆,我不仅学会了乐理知识,还能上台主持,在这里我也呼吁更多的民间艺人、文艺爱好者加入我们的队伍中,让全国观众领略到怒江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李珍说。  

  云南网记者 杨吉娟 通讯员 安格兰 吴兰英 马星星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