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头图 >> 正文
吴银张夫妇林下养鸡致富记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6日 10:07:27  来源: 怒江大峡谷网

  原标题:土鸡“啄”开致富门——吴银张夫妇林下养鸡致富记

  清晨,一场细雨过后,泸水市六库街道新田村薄雾缭绕,宛如仙境。此起彼伏的鸡鸣声,打破了村庄的静谧。吴银张夫妇穿梭在60余亩林地间,1700多只土鸡正低头觅食。从最初的几十只试养,到如今成为新田村规模最大的生态养殖场,夫妻俩用9年时间,在绿水青山间“啄”出了一条致富路。

  从打工到自主创业

  2016年春节后,面对孩子上学需要照顾的现实,外出务工的吴银张夫妇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利用家中闲置林地发展土鸡养殖。

  创业初期,夫妻俩用打工挣来的5万元启动资金,搭建简易鸡舍、购置粉碎机,开启了养殖之路。可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鸡苗成活率低、防疫知识缺乏……困难接踵而至,最艰难时,夫妻俩整宿守在鸡舍旁,轮流照看生病的鸡苗。“看着死去的鸡苗,心里像刀割一样。”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吴银张妻子的眼眶湿润了。

  经过夫妻俩不断学习防疫知识、养殖技能,养殖场逐渐好转,鸡苗成活率明显提高,这更加坚定了夫妻俩的养殖信心。如今,他们的养殖场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留住记忆中的“味道”

  “品质是立足市场的根本。”吴银张说,用最传统的养殖方式,才能留住记忆中的“味道”。

  品种选择是品质把控的第一关。吴银张夫妇坚持选用本地老品种土鸡苗,生态放养是核心养殖方式。60亩林地成为天然养殖场,鸡群自由觅食昆虫、青草,运动量足。“鸡如果不想吃玉米,就自己在山上找虫子吃。”吴银张指着林间奔跑的鸡群乐呵呵地说,与圈养相比,这种模式虽然管理难度大,但鸡肉品质好、味道鲜美。

  防疫工作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每周至少一次的全面消毒是常态,“消毒液要交替使用,防止产生耐药性。”吴银张仔细查看消毒记录本。多年来,他们的养殖场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疫情,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

  发展养殖产业,靠不怕脏、能吃苦的干劲还不够,更需要懂得养殖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每当遇到养殖难题时,吴银张就通过手机在网上查阅养殖知识,在养殖土鸡的过程中不敢有丝毫怠慢,正因他精益求精的饲养和管理,养殖场出栏的土鸡也赢得了广大顾客的认可。“他们家的土鸡,炖汤时肉鲜汁浓、香气弥漫,就是小时候的味道。”顾客余志刚说。

  土鸡孵出大产业

  每周乡(镇)集市上,吴银张的土鸡摊位前总是人头攒动。每市斤23至25元,老主顾们对这样的价格欣然接受。与普通肉鸡相比,他饲养的土鸡每斤要稍贵些,凭借良好的口碑土鸡供不应求。土鸡蛋更是抢手货,每周500枚的稳定销量,每年能给他家带来3万元左右的收入。

  如今,养殖场年出栏土鸡6000只,年毛收入15万元左右,净利润4万元左右。“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吴银张笑呵呵地说,言语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夕阳下,吴银张夫妇又开始了每天的例行巡查。漫山遍野的鸡群,在晚霞映照下宛如跳动的音符,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和元昌 高庆英)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