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态“组合拳”发力 “三江并流”焕新彩
孔雀山风光。 本报通讯员 赵福元 摄
六月的怒江大峡谷,云雾缭绕间,高黎贡山的密林深处,鸟兽和鸣,奏响自然的乐章。在这片“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怒江正用一系列“组合拳”式的保护举措,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共赢之路。
织就生态防护网
作为“三江并流”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州境内高黎贡山、云岭等五大片区总面积达6580平方公里,占遗产地面积的37%,占全州国土面积的45%。这一区域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森林草甸等多种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目前,我州建立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7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994.5万亩,是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最高的州市。
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自然遗产,我州以林长制为重要抓手,建立贯通州县乡村四级林长责任体系、州县两级督察体系,设立637名林长,选聘3.3万名生态护林员,构建起一张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生物生态安全保护巡护网络,对区域内的资源进行了有效保护。
“我们每天都到山上开展巡护,主要任务就是巡查并制止破坏森林资源、伤害野生动物、野外非法用火等行为,还向村民宣传生态保护知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姚家坪管护站护林员乔兴华表示,作为生态护林员,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能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这让他倍感自豪。
科技为监测添翼
在科研保护方面,我州与科研院校紧密协作,开展珍稀物种监测、植物样方设定及动物监测样线设置等项目。同时,通过科技赋能,在保护区逐步建立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
在崇山峻岭中布设红外相机,定期查看数据、监测动植物情况,这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分局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工作人员李新勇的本职工作。“在数据整理中我们发现,这几年,怒江金丝猴数量有所增加,还监测到杏黄兜兰、丽江杓兰等物种。物种总数总量在增多,这说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李新勇说。
近五年,高黎贡山保护区共发现宽叶银斑蛛、泸水大钟花、独龙鰋等76个新物种,记录到亚洲金猫、云豹、小果榆等20个新分布物种。目前,怒江金丝猴已增至3个种群300多只,高黎贡羚牛、戴帽叶猴密度较2015年分别增长54%和86%,滇金丝猴种群数量增加到540只。云岭生态廊道修复项目还入选COP15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共寻发展双赢路
在抓好生态保护的同时,我州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盘活山水资源,念好“山水经”,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通过大力发展观鸟产业,形成“政府+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转型为鸟导,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河村村民袁开强和妻子便是这场生态致富实践中实实在在的受益者。2020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夫妻俩开办起了鸟家乐和鸟塘,每年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绿水青山成为了“聚宝盆”,村民们从被动执行者蜕变为主动守护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护生态就是守护家园”的主人翁意识。
此外,我州还鼓励村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林草生态产业扶持项目,通过生态护林员选聘、成立生态合作社、以电代柴等一系列“组合拳”措施,在保护好“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如今的怒江大峡谷,不仅是滇金丝猴、怒江金丝猴、白尾梢虹雉等珍稀物种的栖息乐园,还成为了当地群众端稳“生态饭碗”的幸福家园。(赵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