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半月谈》“解码城市”专栏关注怒江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10日 11:56:00  来源: 云南网-怒江大峡谷网

原标题:《半月谈》“解码城市”专栏关注怒江

日前,《半月谈》“解码城市”专栏推出了《怒江:极贫之地奔小康》的新闻,对怒江州脱贫攻坚、易地搬迁、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等取得的成绩,创造人类减贫史上一步跨越千年的“怒江奇迹”方面进行了专题报道。

全文如下: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湍急的怒江在层峦叠嶂间奔涌疾驰,州内4000米以上高峰就有20余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雄奇的景观,也导致了“可耕地面积少”“交通不便”等难题。

脱贫攻坚之前,怒江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州所辖4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29个乡(镇)中有21个贫困乡(镇),255个行政村中有249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56.24%。如今,怒江州全州4个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顺利实现整族脱贫,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一步越千年的“怒江奇迹”。

告别老千脚房,搬入“广厦干万间”

“山上我受够了,买桶油都背得要累死。”家住福贡县匹河乡棉谷村的腊新梅,一提起住在山上的日子就连连摇头。

腊新梅说,在山上居住时,她儿子上学要走单程3个小时的路,每天都得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这样的路程更是直接提高了生活成本,一包水泥在山下卖25元,但搬到山上还要200元工钱,盖砖瓦房成了她家遥不可及的梦想。

腊新梅一家的窘境,是怒江人民曾经的缩影。搬不动大山,那就搬家。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腊新梅在山下的指挥田安置点分到了新房子。新家里,电视机、沙发和茶几都是政府发的,她自己出钱贴了地砖,买了餐桌和冰箱。

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村村民李晓波此前住在高黎贡山的半山腰上,山地陡峭且贫瘠,平日里种的苞谷只能勉强糊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他家7口人住进了5室1厅的新房子。“每次晚上回家,手一拍,楼道的灯就亮了,好像有人在等着我一样,心里特别温暖。”李晓波说。

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介绍,近年来,怒江州开展史上最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行动,共规划建设了67个配套齐全、功能完备的集中安置点。近10.2万群众迁入了城镇,告别了昔日传统老旧的千脚房、茅草屋,住进了家具家电齐全,网络宽带到户的新楼房。

从卫星图片看怒江,大峡谷两岸,一个个特色小镇正拔地而起。

告别溜索泥路,始得“天堑变通途”

怒江曾是云南省全省唯一无机场、无高速、无航运、无铁路、无管道运输的“五无州(市)”。人们出门只能走小路,一入雨季,羊肠小道更是泥泞难行。如果想穿越峡谷江河,必须要借助溜索。老人和孩子从溜索上滑过,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年少时跑过马帮的和晓永是独龙江乡龙元村村民。他告诉半月谈记者,以前从村里到县城来回要12天,滑坡、滚石、雪崩等随时可能发生,每一趟都是生死考验。

“原来走人马吊桥绕山路,过一次江需两三个小时,耽误病人就医。”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说。他曾长期通过100多米长、距怒江江面30米高的溜索来往于拉马底村,送医送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溜索医生”。

怒江之困,困在交通。修路架桥是怒江州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三五”以来,怒江州不断推进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四好农村路”建设,怒江美丽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惠及沿线数十万群众。截至2020年底,怒江州公路总里程达6658公里,怒江、澜沧江,独龙江上现有桥梁145座。

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改写了怒江人民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独龙江高黎贡山公路隧道贯通,结束了怒江人民被大雪封山的窘境;全州所有行政村100%通硬化路,见证了怒江人民再不走泥路的喜悦;42对溜索已改造成为36座跨江桥梁,完成了怒江人民“天堑变通途”的企盼。

告别传统农业,拥抱“绿色新经济”

家住福贡县鹿马登乡亚坪村的普路恒以前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从他记事起,他家的房前屋后悬崖陡坡上,到处种着苞谷。“把苞谷种好,就不会饿着。”老父亲临终前的话,普路恒一直铭记于心。

然而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苞谷种得再好,亩产不过100多公斤,这点产量仅能让一家人果腹。想通过种苞谷脱贫致富,无异于天方夜谭。

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到来,逐渐改变了村民们的传统观念。扶贫工作队发动村民种草果,种苗由政府提供。一开始,有的村民将信将疑种下了草果苗。几年后,变化悄然发生:先种草果的村民,从吃苞谷饭变成了吃大米饭,一日两餐变成了三餐,千脚房改成了砖瓦房......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次次劝说下,普路恒也将自己的10亩地全部种上了草果。“铲晚了,早点铲才好呢!”普路恒说。

泸水市老窝镇银坡村的肖志军在外打拼多年,他深知种苞谷不能让乡亲们脱贫致富,而中药材重楼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生长,野生重楼越来越少,市场缺口大、前景广。于是,他投入上百万元资金,采用“公司+合作社+村党总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参与重楼种植。

肖志军的努力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他和团队在相关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外出系统学习重楼种植和管理技术。如今,他的基地重楼种类达6种,成活率90%,带动穷山坡成了“聚宝盆”。

近年来,怒江州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了草果、有机茶、特色蔬菜水果、中药材、高黎贡山猪、中蜂等种植养殖业。特别是以草果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力最强、覆盖面最广、贡献率最大的绿色产业。(记者 宋晨 赵珮然)

责任编辑:范春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