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十三五”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回眸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2日 18:14:44  来源: 怒江传媒

  原标题:牢记嘱托 接续奋斗——“十三五”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回眸

  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字,这是一份闪亮的成绩单——与2015年相比,2020年,我州地区生产总值增加97亿元,年均增长10.3%;规模以 上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年 均 增 长15.8%,5年实现翻番;财政收支分别突破10亿元和1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9.79%和25.0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和10.3%,各项主要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取得了深度贫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实现了“一跃千年”的历史嬗变,峡谷处处呈现出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壮阔画卷。

  搬出来的生活比蜜甜

  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怒江州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境内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20多个民族共居,全州辖四县(市)29个乡(镇),总人口55.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96%。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2014年,全州累计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 26.96 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6.2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倍以上。

  集“边疆、民族、贫困”为一体,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典型代表的怒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最关心的地方。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占全州总人口五分之一的10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开启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搬迁后,看病更方便了,在家门口也可以上班了,去乡里、县城更方便了,娃娃上学更近了。大家都说国家政策好、搬迁好!”2020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上,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李小波分享了自己的搬迁脱贫故事。

  今年37岁的李小波,以前的家住在高黎贡山山脊上的托坪村,在他的记忆中, “能吃上包谷饭就不错了”。搬迁下来后,靠着当生态护林员和农闲时到附近务工、妻子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一家人的收入增加许多。加上扶贫干部为他们配置的草果、花椒、茶叶等产业,去年,仅草果一项就收入1万多元。

  安置点“一揽子”解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的做法,让孩子上学近了、群众就医方便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劳动技能水平提升了,实现了山区自然生态重塑、城乡人口重构、产业发展重组,全州城镇化率从33%提高到48%。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和就业创业服务站(点),实现了户均1.85人就业,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成了许多搬迁群众新的生活方式。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从安置点学校孩童如花的笑靥到扶贫车间和沿海企业生产流水线忙碌的身影上,代际贫困最终将消逝在大山的皱褶里和城市的喧嚣中,全州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捧“绿饭碗”吃“生态饭”

  暮春时节,走进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熊当小组李玉花家的草果地,只见草果根部已冒出壮硕的草果芽, “发得太好了!今年肯定结得好!”轻抚草果嫩芽,李玉花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

  李玉花还有另一个身份 ——生态护林员,是这支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女性。每月,她和同伴都要巡山护林不少于两次。过去,独龙族群众靠毁林开荒艰难度日,树越砍越少,山越烧越秃。实施生态补偿,让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或生态保护人员,是我州的一项重要举措。2016 年,李玉花当上护林员,乱砍滥伐、偷采野生药材、偷捕猎物等是她和全村81名生态护林员巡护的重点。着眼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让独龙江生态修复与产业建设迅速步入正轨,草果、重楼、花椒代替了玉米、土豆种植。

  在当地农林部门的扶持下,李玉花家种植了草果、黄精、重楼、茶叶、葛根等12亩。此外,李玉花还学到了养蜂技术,养了10多箱蜜蜂。加上每月800元的生态护林员补助及各项惠民补贴,家庭人均年收入增长迅速。“小果子”变成“大财富”,像李玉花一样的独龙江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有效保护了绿水青山。

  端着“绿饭碗”吃“生态饭”的还有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村民立四妞。依靠三河村良好的生态优势,泸水市在做强做大绿色种植产业的同时拓展生态产业,让更多群众“靠山吃山”,走上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路子。通过“百鸟谷扶贫车间”计划,2018年,立四妞和村里其他村民成为鸟塘“塘主”,每天负责为鸟儿提供流动的饮水水源和食物,并为摄影爱好者搬运器材、送饭等。因为熟识鸟儿生活习性和对人热情,立四妞一家颇受前来拍鸟摄影师的“追捧”,收入增加了许多。“菜农”变“鸟农”的华丽转身,让立四妞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保生态、兴产业、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实现了全州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绿色香料产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144万亩主要香料作物种植面积让绿色香料产业成为致富产业。怒江大峡谷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8.9%,居全省第二位。2020年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的成功创建,让怒江成为云南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幸福不忘感党恩

  绿线条代表发展中的怒江,菱形图案代表坚固的房屋,红线代表四通八达的公路,镂空的格子代表规整的田地,中间镶嵌“感谢共产党”字样……这是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村乔马嘎小组村民根阿堆绣的傈僳族挎包。“我想用这种方式来感谢中国共产党。”根阿堆说。

  地处高黎贡山山脚马吉米村的乔马嘎小组,有26户村民在这里生活,因人均收入低,到2013年,和根阿堆家一样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有10户。如今,在党和国家精准帮扶下,村里所有的茅草屋已变成了牢固的楼房,溜索被大桥替代,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和草果地旁。这几年,根阿堆家享受到了国家产业帮扶、义务教育、助学金、技能培训、医保、养老保险、 “农危改”等方面的惠民政策,2020年,一家人的人均收入就达2万多元,吃穿不再是困扰根阿堆的难题。

  像根阿堆家一样实现“不愁吃穿”的村民,全州共26.96万人。

  搬迁前,福贡县托坪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王小波万万想不到,水泥路有一天会直通村里,村民过江再也不用靠溜索,孩子们在小区里就能接受现代化的学前教育。

  2018年,王小波所在的村组整体搬迁到托坪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幸福新生活也随之开启。“中央和省里的领导到村里动员我们搬迁,向我们展示今后幸福生活的样子,想不到这种生活短短3年就实现了。”王小波感慨, “比起在山上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现在的生活过得和城里人一样,孩子接受的教育也比山上好很多,耕地林地还是自己的。安居乐业,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幸福?这真的要感恩共产党!”不定期的技能培训,让越来越多的安置点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更多群众从托坪村到发达地区“闯世界”,而需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务工的妇女,则在扶贫车间将一根根草果杆编制成精美的工艺品,靠双手努力追求新生活,日子越过越红火。

  过上好日子的怒江各族儿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感恩奋进、接续奋斗,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怒江更加美好的明天。(怒江传媒中心记者 陆娉婷)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