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危房改造5.77万户,10万搬迁群众住新家 — —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几年前的怒江城乡面貌:州内没有高速路, “遛索过江,人背马驮”是全州交通落后的真实写照;农村电力设施落后,供电保障能力弱,用电质量不高;群众普遍居住在“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上楼下圈”的简陋房屋里,室内没有像样的家具。
而如今,沿着怒江大峡谷一路向北,一处处崭新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楼房林立,和峡谷美景融为一体 。2019年12月30日通车的怒江美丽公路,蜿蜒于怒江大峡谷中,无数风光在怒江两岸铺展,这是各族群众的幸福路、发展路、小康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贫困户精准识别过程中,我州各级扶贫工作人员发现,广大农村群众住房不达标,是如期脱贫、全面小康路上的拦路虎之一。
立足实际,采取超常办法推动怒江脱贫,一场由国家力量推动的伟大脱贫攻坚决战,在怒江打响,全州各族群众摆脱千年贫困,直奔全面小康的历史机遇降临。在全面摸清“贫困家底”的基础上,州委、州政府提出实施1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开展近17万人的农村危房改造项目。
曾经,怒江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山峻岭之上、峡谷缝隙之中,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挪穷窝、断穷根、弃穷境、换穷貌,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然而,让贫困群众从世代生活的高山搬迁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群众故土难离、旧居难舍,对搬迁后的生活顾虑重重,不敢搬、不愿搬、不会搬等情况突出。
贵生子家在碧罗雪山东麓的泸水市古登乡马垮底村抗各王底小组,海拔1600多米,全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洋芋和零星养殖。
贵生子不是没想过搬迁,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却喂不饱一家人肚子的艰难他早就过怕了,可一想到要到一个新环境生活,他又犹豫了:自己年近花甲,又不懂汉语,到了那里,怎么办?一家6口,住处是没问题了,可吃的问题怎么解决?
这么高的楼,怎么上去……想东想西的他,最终狠下心决定:不搬!
和贵生子一样,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但出于种种顾虑而选择不搬的在马垮底村就有82户。
为打消村民顾虑,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多次到村民家中动员搬迁,带着大家实地观摩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看到安置点有宽敞明亮的房屋、幼儿园、扶贫车间、关爱中心和超市,不少村民开始心动。
“搬下去以后,你的孙子可以在里面上幼儿园了。”得知贵生子有两个小孙子,驻村工作队队员段世平买了小零食作为“见面礼”,坐在火塘边和贵生子拉家常。火塘边两个夜晚的交心,让段世平成了贵生子值得信赖的朋友。2020年2月22日,当初断言“把我小组长的帽子拿掉也坚决不搬”的贵生子,在大家的见证下摁下了同意搬迁的红手印。
“十三五”期间,州委、州政府始终本着“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根据怒江山高坡陡谷深的地形地貌特征,按照靠近县城、靠近中心集镇、靠近边境乡镇等“三靠近”安置思路,共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67个,10万群众搬出大山,迁入城镇。
在推进易地搬迁的同时,我州始终把解决住房安全作为撕掉深度贫困最直接的“标签”来攻克,坚持农村贫困群众“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目标和“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标准,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14年以来,先后实施了5.7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近17万贫困群众解决了住危房问题。
理想照进现实,梦想终究成真。脱贫攻坚实现了全州城乡结构的重构、产业结构的优化、生态结构的重塑,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33%提高至48%,诠释着“怒江每天都在变化、每时都在进步”的历史巨变。(记者 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