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2日 11:04:00  来源: 云南网-怒江日报

原标题: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务工 。 陆娉婷

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字,这是一份闪亮的成绩单 — —2020年,与201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增加97亿元,年均增长10.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8%,5年实现翻番;财政收支分别突破十亿和百亿元大关,年均增长 9.79%和25.0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和 10.3%。各项主要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从“夹缝中求生存”到“喜迁新居”

“搬迁后,看病更方便了,在家门口也可以上班了,去乡里、县城更方便了,娃娃上学更近了。

大家都说国家政策好、搬迁好!”2020 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上,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李小波分享了自己的搬迁脱贫故事。

李小波以前的家在高黎贡山山脊上的托坪村,37岁的李小波从小生活在那里,在他的记忆中, “能吃上包谷饭就不错了”。搬迁下来后,靠着当生态护林员和农闲时到附近务工、妻子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李小波一家的收入增加了许多。加上扶贫干部为他们配置的草果、花椒、茶叶等产业,去年,仅草果一项就收入1万多元。

现在到学校只要 10 多分钟。

这让和正梅开心不已。搬迁到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易门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前,和正梅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0公里,和她一样的孩子每周要在这条路上来回走两趟。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而实施的怒江史上最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让全州10万贫困群众告别茅草为顶、透风漏雨的篾笆房和木板房,拎包住进了窗明几净、家具家电齐全的新楼房。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和就业创业服务站(点),实现了户均1.85人就业。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成了许多搬迁群众新的生活方式。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从安置点学校孩童如花的笑靥到扶贫车间和沿海企业生产流水线忙碌的身影上,代际贫困最终将消逝在大山的皱褶里和城市的喧嚣中。

从“毁林开荒”到“吃生态饭”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副主任龙德城还有另一个身份 — —生态护林员,每月,他和同伴都要巡山护林不少于两次。过去,独龙族群众靠毁林开荒艰难度日,树越砍越少,山越烧越秃。实施生态补偿,让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或生态保护人员,是我州的一项重要举措。2017年8月,龙德城当上护林员,乱砍滥伐、偷采野生药材、偷捕猎物等是他和全村 81 名生态护林员巡护的重点。着眼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让独龙江生态修复与产业建设迅速步入正轨,草果、重楼、花椒代替了玉米、土豆种植, “小果子”变成“大财富”,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有效保护了绿水青山。

这些年,吃上“生态饭”的还有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的密波四。

依靠三河村良好的生态优势,泸水市在做强做大绿色种植产业的同时,拓展生态产业,让更多群众“靠山吃山”,走上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路子。通过“百鸟谷扶贫车间”计划,密波四和村里其他村民成为鸟塘“塘主”,为摄影爱好者提供拍摄机位、背包、餐饮、住宿等服务。旺季时,光机位费和餐饮费一天就可收入1200元左右。

“保生态、兴产业、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实现了全州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绿色香料产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144万亩主要香料作物种植面积让绿色香料产业成为致富产业。怒江大峡谷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8.9%,居全省第二位。2020年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的成功创建,让怒江成为云南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从“愁吃穿”到“乐网购”

“以前在上面,最怕家里有客人来了。”记者在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托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采访时,村民四罗益这样说。

四罗益所说的“上面”,是他生活了53年的地方 — —托坪村民小组。

其实此前,不仅四罗益家怕来客,托坪小组所有村民都怕。 “一家5口住在土木结构的石棉瓦房里,转个身都困难。吃盐要去乡上买……”但四罗益很快话锋一转, “不像现在,天天像过年。房子宽敞漂亮,亲戚来串门,很有面子。”像四罗益一样实现“不愁吃穿”的村民,全州共26.96万人。吃穿不愁后,很多村民想的是如何让生活更便捷。

作为常年为全乡13个村委会群众投递邮件的泸水市称杆乡邮电所所长桑南才,算得上群众生活的见证者。

春节前夕,桑南才投递的邮件比往日多了许多,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村民网购的物品种类增多。赤耐乃村的六月华扒老人花12元请儿子买的南瓜种,让桑南才感慨网购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如今,山里人和城里人一样离不开网购。”桑南才说。

网购成为“六月华扒们”生活的常态,也改变了他们的消费习惯, “四罗益们”过去为买一袋盐而不惜走一天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33年的投递工作,桑南才见证了家乡的变化:刚参加工作时都是步行送邮件,出去一趟五六天才能回到所里。现在公路通了,很多地方骑摩托车当天就能来回。以前一个月只有七八十件邮件,现在一个月能到5000件左右……过上好日子的全州各族儿女,发自内心“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记者 陆娉婷)

责任编辑:张潇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