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帮怒江群众翻越贫困大山 “这一份心感天动地”——称杆人心里有杆秤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14日 14:58:00  来源: 云南网-怒江日报

  原标题:帮怒江群众翻越贫困大山,“这一份心感天动地”——称杆人心里有杆秤

  干净整洁的村间道路。本报记者 和雄勇

  坐落在怒江州府六库镇北部的泸水市称杆乡,因背靠一座形似秤杆的高山而得名。

  陡峭的山脉间难得的一块平地像是悬在半空中的秤盘,是称杆乡村寨聚集的地方。一道长长的山梁就像一根秤杆直直地贯穿过村寨上方。贫困这座大山就像秤砣,千百年来压在称杆乡人的头上,也压在他们的心里。

  2020年11月14日,云南省宣布称杆乡所在的泸水市等9个县(市)被批准退出贫困县。称杆乡人民也迎来新的跨越:告别绝对贫困!称杆乡 11 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出列,590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持续深入的脱贫攻坚战,让怒江这个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发生了历史性沧桑巨变,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也让称杆乡人民翻越贫困大山,和全国人民一起踏上奔小康的快车道。

  称杆人心里有杆秤称的是过去和现在

  2020年12月,碧罗雪山樱花绽放的季节,怒江迎来了脱贫之后的首个“阔时”节。走进称杆乡自把村,青山掩映、黄楼青瓦,家家户户忙着宰猪杀羊,冲糍粑、酿米酒。

  村民乔玉华却从早上开始一直在村里的养牛场里忙活着。清理牛圈、给牛喂食,乔玉华做完这些,才趁着中午的休息时间回到家为“阔时”节做准备。

  对于身体有轻微残疾的乔玉华来说这些活儿并不轻松,但是他却做得很开心。 “每个月几千元收入,比以前一整年挣得都多。”48岁的乔玉华告诉记者。因为家里有个重病的儿子需要长期照料,夫妻俩不能外出打工,靠着家里的几亩薄田维生,曾是村里有名的脱贫困难户。

  到2018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抵边安置、美丽宜居等政策,全村473户农户都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对口支援怒江州的珠海市也帮助村里建了养牛专业合作社,乔玉华搬进了新房子,还成为了合作社的饲养员,不出村也可以打工挣钱。

  “家里水、电、网络信号都通了,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日子越过越好。”说起现在的变化,乔玉华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面子”有了,“里子”也不能落下。如今的自把村,道路干净、平坦,户与户之间修建起了太阳能路灯,村民精气神更足了,业余生活也丰富起来。

  阿三八是一名退休教师,看着昔日破破烂烂的村庄换了新颜,自己打心里感到高兴。作为民间艺人的他,时常把爱好文艺的村民联合起来,自导自演一些贴近乡村生活的节目。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兴趣爱好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组建了文艺队,大家一起歌唱美好生活,共建邻里和谐。”阿三八说。

  2017年,称杆乡贫困发生率曾达56.29%,农民人均收入仅为4341元。

  2019年,全乡经济总收入为3.94亿元,截至目前,全乡无低于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人口。

  称杆人心中的这杆秤,称出了好生活的分量。

  称杆人心里有杆秤称的是未来和梦想

  在距离自把村6公里的怒江边,刚从广东惠州务工回来的阿赤依堵村村民胡中华正在欢度搬进新房以后的第二个“阔时”节。2019 年 10月,他和1000多户农户第一次走出大山,搬进称杆乡恩感思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尝试开启新的人生。

  从四面漏风的“千脚楼”到宽敞明亮的住宅楼,虽然搬进了新房子,但胡中华心里却并不踏实,告别了田地,自己文化水平又不高,将来能干啥?

  乐业才能安居,生活才有奔头。

  很快,安置点的就业创业服务站建立起来,扶贫车间也建立起来,能力素质提升培训开展起来。2020年3月,在珠海市政府组织下,接受完培训课程的胡中华和100多名村民一起奔赴广东打工。

  “从大山出来后就要向前看,去外面多闯闯,能长很多见识。”胡中华指着饭桌上饭菜告诉记者,今年的“阔时”节,他们家的饭桌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烤猪肉, “外面过节都是七大碗八大碗摆着,今年我们也这样过。”胡中华说,过完节日他还要继续回惠州去打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去珠海看看海,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珠海给了怒江很多帮扶,我想去亲身感受下珠海这座美丽的城市。”曾经的怒江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让3000多名称杆乡村民与10万怒江人民一道得以搬出大山,种下梦想的“种子”。

  2016年8月,珠海市、怒江州启动了对口扶贫协作工作,珠海帮助有意愿打工的怒江青年到广东务工。4年多来,珠海帮助怒江 35177 名农村劳动力走出大山,主动拥抱“外面的世界”,踏上就业脱贫致富之路,梦想的“种子”得以落地开花。

  称杆人心中的这杆秤,称出了梦想的分量。

  称杆人心里有杆秤称的是责任和付出

  云南财经大学酒店管理专业的乔凤英没有赶回家过“阔时”节,她正在准备期末考试。

  2019 年 8 月,一张云南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乔凤英的手里,可她却打了退堂鼓。家里老人重病缠身,一年几千元的学费对于她的家庭来说不是笔小数目。自把村第一书记张丽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连着几天追着乔凤英做工作,才最终说动了乔凤英。随后,张丽权帮她申请了每年 8000 元的助学贷款,又多方争取资助,解决了乔凤英上大学的最大难题。

  “刚从农村出来的时候有些内向和自卑,上了大学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开阔了眼界。”乔凤英特别感激当初张丽权的坚持, “是张书记改变了我的命运。”“干实事、真扶贫。”自把村村委会主任白乃一提起张丽权,就会忍不住树起大拇指, “他为村里做的每一件事都做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建档建册,解决住房问题;拓展产业开发,增加村民收入;狠抓教育扶贫,阻断素质贫困……张丽权坐热百姓的“冷板凳”,融入群众“零距离”。

  村民每次看到他进村就喜笑颜开,拉着他的手到家中坐坐,叙叙家常。张丽权也从最初的只能听懂10%傈僳语的白族小伙,到现在成长为能说 70%傈僳语的“傈僳汉子”。

  20公里之外的赤耐乃村,村委会代理副主任唐玉珍则继续沿着丈夫何光忠曾经工作的轨迹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前行。

  去年12月,何光忠在护送群众前往火烧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途中发生车祸不幸逝世。69天后,从失去挚爱的悲痛中走出来的唐玉珍决定,辞去恩感思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幼儿园园长职务,接替何光忠出任村委会代理副主任职务,继续为群众服务。上任以来唐玉珍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带领村民积极发展黄牛养殖,养殖场已初具规模。

  “从前丈夫为老百姓做的事情我都看在眼里。如今他不在了,我要继续完成丈夫未完成的事业,继续为老百姓服务。”唐玉珍说。

  像张丽权、唐玉珍这样的扶贫干部与央企、珠海等地和社会帮扶力量一道,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全身心投入这场人类减贫史上最伟大的攻坚战之中。

  目前,称杆乡挂联帮扶单位有20个,派驻驻村工作队64人,“背包工作队”58人,挂联帮扶责任人749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和社会资源,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帮扶、医疗救助、兜底保障等措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显著成效。

  称杆人心中的这杆秤,称出了好干部的分量。

  “国家多项扶贫政策的落地和大量扶贫干部的努力付出,让贫困地区的群众真正受益。”称杆乡人大主席周爱华深有感触地说,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这一份帮群众脱贫的心感天动地,令老百姓们称心如意。”(记者 李灏菀 张景璐 玖南益)

责任编辑:杨茜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