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留得住乡愁 稳得住乡亲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8日 20:35:54  来源: 云南网

  “以前是独门独院的木板房,现在是独门独院的二层水泥房,院子还有块菜地,许多老朋友、邻居搬过来了,蔬菜基地上班收入也更高了。”12月24日,在通甸镇珠海小区(易门箐),弩弓村搬迁群众熊玉全向“粤滇扶贫协作”联合采访团介绍自己在搬迁后的生活状况。

  然而,时光退回五年前,熊玉全可是坚决不搬的“钉子户”。曾经参加易地扶贫搬迁动员工作的弩弓村党总支副书记和利华说道:“当初动员了十几次,给他算经济账、子孙账都不听,直到让他看到建起的新屋,他才同意搬出来。”

  走进通甸镇珠海小区(易门箐),小区中央广场上的白族照壁、排列整齐的木栅栏围起的小院、小院里“微菜园”种植着的各种蔬菜、普米族风格建筑上精致的雕花门窗、专门修建的烤火房等设施,都是促使熊玉全下定决心举家搬迁的重要因素。

  “考虑到搬迁几百年来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安置点在设计之初就设想了这样的庭院和‘微菜园’,建设一些类似广场这样的公共空间,创造一个搬迁群众熟悉的环境,确保他们快速融入。”珠海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易门箐项目负责人姚磊介绍道。

  入住通甸镇珠海小区(易门箐),熊玉全算了一笔账,夫妻俩都在小区里有了公益性岗位,妻子还在蔬菜基地上班,一家人的年人均收入达到7000元。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通甸镇高度重视搬迁农户的后续扶持发展,开发了蛋鸡养殖、中药材种植、肉牛、肉羊和生态土鸡养殖等项目,将834户搬迁群众全部纳入原居住村的产业或其他帮扶计划。

  在泸水市维拉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珠海社区),来自自基村的搬迁群众李跃昌扒正在“四合院”里的擦拭着新买的摩托车。

  “我们一家搬下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李跃昌扒说,“原来一家人住着木板房,夏天会漏雨,冬天只能围着火塘取暖,交通条件差,不敢骑摩托也没钱买。”李跃昌扒说。

  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由维拉河冲积而成,是怒江州难得的一块平地。维拉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坐落于此,这里居住着741户2298名搬迁群众。

  为将搬迁群众原有的邻里关系保留下来,维拉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造性采用“新合园”设计理念,4栋3层小楼形成一座“合园”,贴心地采用低层设计,为了让群众依旧可以看到远方的碧罗雪山与怒江峡谷地带的天际线。也让搬迁群众通过共享院落统合在一起,保留下原有的邻里关系,留住了乡愁,增进了感情。同时,社区里建有社区医院,方便搬迁群众日常看病就医。

  “现在有个小病,几步路就可以看医生,就算去镇上的卫生院,骑摩托也就十多分钟。”李跃昌扒说

  “要留得住乡愁,稳得住乡亲。”珠海建安集团有限公司怒江项目总指挥张荣玺说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在满足搬迁群众就业、教育、医疗等需求之外,更重要的是稳住搬迁群众的身、留住搬迁群众的的心,留住农耕文化的脉络,更留住永远的乡愁。”

  云南网记者 普孟秋 杨苑 赵家琦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李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