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怒江频道 >> 要闻 >> 正文
记住乡愁,走向现代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的维拉坝模式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9日 16:26:00  来源: 广东广播电视台

原标题:记住乡愁,走向现代新生活——易地扶贫搬迁的维拉坝模式

巍巍高黎贡,滚滚三江水,赐予了怒江大峡谷一方绿水青山、一片美丽山川。但横断山区,群山耸峙,阻碍着边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怒江州,也由此成为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

“挪穷窝、拔穷根”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也就成为这一地区摆脱贫困的必然选择。泸水市大兴地镇的维拉坝珠海社区因此拔地而起,成了怒水江畔的一抹亮色。

驱车穿行在依山傍水的怒江美丽公路上,深山峡谷中,一片土黄色的新房子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怒江边。如同奔腾向前的怒江水,搬迁的傈僳族群众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

要搬新家前,原来住在山上的杨文忠一家却发生了争执。杨文忠主张搬,他受够了高山上的种种不便,住的“千脚房”冬天透风雨天漏水。

而妻子珍明花的忧虑也不无道理,菜地、耕地和养的猪、牛都在山上,搬下山,以后生活靠啥?

“刚开始到这里时,我担心什么也没有,在这里吃什么?后来,搬到这里感觉是多么的好!”珍明花说。

“感觉是多么的好!”这是搬到维拉坝珠海社区所有居民共同的感受。说起新家,杨文忠脸上总是挂满笑容。杨文忠一家自2018年1月搬入社区,住进三室一厅100平方米的单元房里,在他看来,搬下来以后什么都变化了。 “卫生变好了,生活方面变化了、住房变化了,娃娃上学也方便,什么都方便了。”杨文忠说。

他们的新家,贫困户搬进来不出一分钱,按人均20平方米的标准分房。这里学校、图书馆、卫生室、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如同一个崭新的小城镇,让长期生活在山间峡谷中的“直过民族”直接走进了现代城市社区生活。

而珍明花当初的忧虑也已荡然无存,她在社区的泸水市格力小学食堂工作,每月收入1500元。丈夫杨文忠还带领二三十名乡亲们组建了工程队,一起致富。

“以前没有什么收入,种一天吃一天就没有了。现在做工程,去年挣了7万多元,前年挣得多点,有10万多元。”杨文忠说。

为了让安置点居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安置点配套了手机数据线生产扶贫车间、砍核桃扶贫车间,建立了火龙果、芒果种植基地。

在砍核桃扶贫车间,几十名傈僳族妇女手持砍刀,坐在板凳上,一颗一颗地砍着铁核桃。这门技术活促成了纳文英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因为家里有小孩在念书,不能外出打工。在家门口打工一天可以挣七八十元,生活也不愁,住得也好好的。”纳文英说。

怒江之美,蜿蜒缠绵,惊心动魄。 “维拉坝”在傈僳语的意思就是“幸福之地”,而这片幸福之地,是由珠海市援建的。

2016年9月,珠海与怒江展开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珠海接手建设维拉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怒江扶贫专家组成员、珠海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张震山带领团队接下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任务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搬迁安置点没有设计任务书,这就等于设计没有方向。于是,张震山和当地扶贫干部一起走村串寨,爬山、下河,挨家挨户访问。

“2017 年 6 月,我们去了福贡县上帕镇达普洛村,看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房子是用篾片围起来的。有两位老人,邀请我们进屋,进去一看,里面透着光,四面透风来,房屋中间有一火塘,锅里熬了玉米,一日三餐就那锅玉米,没有更多东西了。他们的意愿就是要早点下山!”张震山至今记忆犹新,他说: “山上环境太差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帮上忙,把他们搬下来,这是我们干活的一种动力。”翻山越岭,千脚屋的走访,火塘旁的谈心……张震山团队对设计方向逐渐明晰。

“首先我们要把山上的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戚,我们是为自己的亲戚建房子。他们需求什么,原来习惯是什么,我们从设计上尽量能照顾到。

同时又要结合城镇化、城市化的要求,要把现代化的东西带进来。”张震山和团队队员们说。

张震山带着队员们围着维拉坝河滩走了又走,看了又看,拿着搬迁户的花名册仔细研究。

一天,设计团队从维拉坝工地回来,在颠簸的车里,他们展开了头脑风暴。张震山脑海中蹦出了“新合院”的设计概念,首先要保留当地的民族特色,让搬进来的人记得住乡愁。

“一定要考虑当地的民族风情,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土黄色的外墙,还有‘拉贝’图案,这都是当地民族特有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用合院的方式,楼房比较矮,跟山上房子差不多,容易营造邻里关系,原来老村落的感觉,只不过它是现代化的。通过这种设计,想让他们能记得住乡愁。”张震山和队员们说。

设计中还特别考虑了产业发展用地,不仅建设了扶贫车间,还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

“针对老百姓下山以后如何实现‘稳得住’这个目标,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在布局上将社区打造成旅游特色小镇,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张震山说。

怒江奔腾,江畔的维拉坝安置点共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户741户234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79%。 张震山团队“用心用情,配套齐全”的建设理念被云南省树立为“维拉坝”模式,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标杆。

吃过晚饭,杨文忠把家里的垃圾收拾分类好,拿到定点投放。而妻子珍明花穿上漂亮的傈僳民族服装,到社区中心广场和姐妹们跳起了民族舞蹈。

广场边,耸立着维拉坝珠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维拉坝珠海社区驻点扶贫工作队队长桑娜妞说,这里起名维拉坝珠海社区涵意深远。

“如果没有珠海的援建,我们怎能住得上这么宽敞明亮、漂亮的楼房。必须把珠海两个字加上去,起了维拉坝珠海社区这个名字,这是老百姓的意愿,我们维拉坝群众,永远记得珠海对我们的帮扶!”桑娜妞说。(记者 黎辉)

责任编辑:毛雪勰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