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怒江频道/ 要闻
脱贫攻坚进行时 庄严的承诺 历史的跨越
怒江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一
2018-07-19 11:28:09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分享至:

  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村道直通农家,一座座独具特色崭新的安居房拔地而起,一片片新建的种植养殖基地扑入眼帘……盛夏时节的怒江大峡谷,穿行在广袤的农村,一股股热浪奔涌而来,一幅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人画面迎面扑来。

  我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按照贫困标准,目前还有225个贫困村、16.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8.1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脱贫攻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脱贫攻坚,啃的是“硬骨头”,趟的是“深水区”,打的是“攻坚战”。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54万各族儿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怒江峡谷的褶皱里,在怒江的咆哮中,在缠绕雪山的云雾中,在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在打赢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时代大潮中,奋力开展脱贫攻坚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搬出幸福新家园

DSC_4198.JPG

拉马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盛夏,福贡县鹿马登乡赤洒底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阿路底,一排排新房错落有致,房屋大门上,春节时贴上的红对联依然醒目。登临楼顶,但见人行步道、群众文化活动场地、绿化亮化等附属工程尽收眼底,距离楼房百米开外的公路上,大小车辆疾驰而过。

  “城里人的生活,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想不到今天我们也过上了。”聊起搬迁后的新生活,余友邓连用好几个“做梦都想不到”来表达:做梦都想不到能住上这么敞亮的房子;做梦都想不到政府给他安排了就业;做梦都想不到两个女儿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创业……

  搬迁之前,余友邓一家生活在鹿马登乡赤洒底村大山深处的阿地马底。为彻底改变“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境,2016年,福贡县启动了包括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在内的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工作,2018年3月15日,赤洒底村阿地马底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67人乔迁至此,开启新生活。

  搬出大山后的余友邓,通过参加县里免费举办的家电维修培训,如今在新居附近街面上开了一家家电维修店,每月能有1400多元的收入,而生态护林员则让他每月获得 900 元的待遇。不仅如此,余友邓一家还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种植了30多亩草果,去年草果收入1.4万元,用余友邓的话来说: “现在,不要说脱贫,就是小康也一点问题没有。”

  同样,在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政府食堂,从巴尼旅游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到这里务工的村民月花妞也忙个不停。 “一个月给1700元钱,生活比山上好多了。”

  2016年10月,泸水市启动巴尼旅游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2017年10月,首批40户160名村民乔迁新居后,泸水市按照农户愿望和实际情况,在为搬迁户安排生态护林员、河道监管员、巡边员工作的同时,陆续开展生活文明提升、家政、建筑和餐饮等素质技能培训,组织120名村民在外务工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阿路底和巴尼旅游小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是我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怒江深度贫困的关键举措。今年上半年以来,通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百日攻坚”行动、加快推进新增搬迁人口的锁定和前期工作、强化政策措施保障等工作。截至目前,全州纳入全省 65 万人规划内的搬迁规模32856 人,75 个安置点已全面开工建设,其中已竣工37个安置点,搬迁入住1171户4534人。

  告别大山,住进新居的阿路底和巴尼旅游小镇村民,正朝着实现“挪穷窝、换穷业、斩穷根、摘穷帽”的脱贫攻坚总体目标迈进,越走越宽的路,让他们的小康生活从梦里一步步走到眼前。

泸水市大兴地镇自扁王基村.JPG

风景如画的泸水市大兴地镇自扁王基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责任编辑: 乐诚弘韵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