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马玉龙 通讯员 邓 芊)“怒江州上江镇的西红柿增产不增收,烂在地里上千吨,请您帮帮忙……”最近几天,一则求助信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发多方关注,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将四面八方的友情带入怒江,把当地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种植的西红柿远销到深圳、珠海、江门和云南各地,破解着怒江连通外部市场的瓶颈,让上千家少数民族群众舒展了眉头。
这是由怒江州首家村集体经济企业——泸水嘉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牵手怒江州邮政局、泸水市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发起的一场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依托邮政优帮帮电商平台尝试性销售行动。其间,凝结着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珠海等地干部职工深切的关爱。
这些西红柿的产地是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蛮英村。该村所在的区域是怒江流域怒江州境内唯一地势稍微宽敞、见得到几分地的地方,生活着数千傈僳、傣、汉、怒、苗、白等各族群众。2010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该村11个村民小组开始培植西红柿产业,料想着凭借靠近州、市两级党委和行政机构所在地六库镇的地缘优势,可以将这一产业做成农民脱贫致富一个支撑。七、八年间,因为土地肥沃、生态资源较好等有利因素牵引,种植西红柿的农户越来越多,种植越来越规范,到连片种植面积逐步发展达859亩。至2017年前后,西红柿已成为11个村小组数千农民和商户增收脱贫产业之一。每年,仅生产和销售西红柿一项,农户和商贩就可增收1万至2万元。2018年初,在风调雨顺、光照充足、干部群众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等积极因素助推中,蛮英村的西红柿产量一下突破了6000吨。产业培植起来了,当地的市场却一时难以接纳得了这么多。就在2月上、中旬期间,该村的西红柿价格逐日走低,由往年每公斤4至6元的价钱一度跌至每公斤0.2元至0.4元。而一些熟透了佳果,甚至烂在地里也没有商户敢去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