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怒江频道/ 要闻
陈太兴的“甜蜜”致富梦
2018-02-26 08:43:41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蜂蜜.jpg

陈太兴在大棚内培育蜂群

  冬日暖阳下,泸水市上江镇付坝村村民陈太兴戴着养蜂防护帽,穿梭在500多平方米的富兴土蜂养殖基地里,摆弄着各式各样的蜂箱。这些蜂箱就是陈太兴的创业致富“百宝箱”。靠养蜂,这位25岁的小伙子成了大山里的“蜂王”,仅去年他的收入就达25万元,稚嫩的脸庞掩饰不住收获的喜悦,更掩盖不住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陈太兴,1993年出生,15岁那年母亲去世,从此父子俩相依为命。为减轻父亲的负担,陈太兴开启了外出务工的旅程。他先后到临沧、德宏等地的建筑工地扛水泥、搬砖头,年轻的他不怕脏、不怕苦,什么脏活累活都干。就这样,他在建筑工地干了2年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一位养蜂人,在多方了解得知养蜂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后,他决定学习养蜂技术,谋划以后创业致富。

  做出这个决定后,陈太兴一边打工,一边花“重金”(2万元的学费)到曲靖、德宏、保山等养蜂基地学习取经。“白天在工地里打工,晚上到养蜂基地学习,每天往返于两地之间,虽然很苦很累,但我知道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觉得多苦都值得。”陈太兴说。2年的“取经”时间里,勤学好问的陈太兴学到了冬眠管理、筑巢管理等养蜂技术。

  2014年,陈太兴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涯,投资4万多元从德宏引进十几群蜂种开启蜜蜂养殖创业历程。好事多磨,第一批蜜蜂因管理技术不到位,在养了2个多月后几乎全军覆没。

  第一次的创业失败并没有让陈太兴气馁,反而越挫越勇。2014年4月,陈太兴又再次前往曲靖、德宏、保山等地学习养蜂技术,这一次他没有像前次一样边打工边学习,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养蜂技术中。经过半年多的系统学习,不服输的陈太兴又开始第二次创业。

  2015年年初,陈太兴再次引进土蜂、葫芦峰、中蜂共70多箱进行养殖。“成活率有40%,比上一年好多了,但去除基地扩建和蜂种成本,也没有盈利。”陈太兴说。

  2016年,随着养蜂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进一步积累,陈太兴获得了创业第一桶金——5万元。

  一般养蜂人主要销售蜂蜜和蜂蛹,而陈太兴则主要销售蜂群。2017年,陈太兴在基地里培育了700多箱土蜂、葫芦峰、中蜂蜂群。陈太兴高兴地告诉记者:“每箱土蜂可以卖1800元至2500元,每箱葫芦峰300元至500元,每箱中蜂800元左右,去年养蜂收入有25万元。”

  一家致富不算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去年,陈太兴除了把500箱蜂群销往昆明、曲靖、临沧、德宏等地外,剩下的200箱蜂群让附近的30多家村民免费领取,并以三七分成的形式进行养殖。村民张军说:“每年三四月份基地会派人把土蜂蜂群挂在我家附近的大树上,到8月份时他们就过来收了,我平时只需看好蜜蜂就有3000元的收入了。”

  同时,基地每天固定用工量为七八个人,一般都会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养蜂基地,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了,去年我在基地的打工收入近3万元。”村民胡义华乐呵呵地说。

  土蜂、葫芦峰、中蜂蜂群,市场上供不应求,订单不断。“现在客户已订了800多箱了,今年我计划培育2000多箱蜂群,如果管理到位,收入60万元应该没有问题。”陈太兴信心满满地说。

  饮水思源,传递温暖。“在我创业之初举步维艰的时候,我身边的亲朋好友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脱贫攻坚和基层党建实战队帮我争取了扶持资金,现在我想把这份温暖延续下去。”陈太兴说:“目前已有60多家农户报名参与养蜂行列中了,同时,我正在积极申请创办养蜂专业合作社,带领更多村民抱团取暖,共同致富。”

        记者 妮玉才 (怒江报)

责任编辑: 党一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